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图闻天下 > 正文

“数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0-02-25 来源: 作者: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与第500万名参观观众姚骥洲同学和他的家人合影。

黄慧 文 宇世明 图

11月30日10点50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将迎来第500万名观众——合肥翡翠学校今年10岁的5年级小学生姚骥洲,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将标有“第500万名观众”字样的IP形象“小石头”送到姚骥洲手中。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是隶属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的大型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是一座集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展示体验、科普教育、文化交流、智性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作为一座年轻的博物馆,该馆不仅注重“收藏、保护、研究、展览”的传统使命,更专注于积极创新,探索作为科普殿堂和文化中枢的各种可能性,努力建设有特色、有影响力、受欢迎的一流专业博物馆。

2012年开馆以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取得了多个“第一”:在全国同类博物馆中,率先系统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率先制定馆藏标本科学分类体系和藏品信息著录规范;率先系统开发IP形象和文创产品……

让我们一起来“数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

60项制度,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制定和修订了包括党的建设、机构职能、内部管理、业务建设、服务规范等60余项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搭建了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框架。为了保证制度的刚性执行,提升工作效率,在全国同类博物馆中率先系统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编制建设规划,搭建综合管理平台,建成办公自动化、观众数字化、藏品管理、督查督办等系统,初步实现了制度流程化和数据互联互通。博物馆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了职工培训。组织集中培训100多次;选派工作人员外出学习200多人次;鼓励和支持工作人员参加学历提升教育、职业资格教育、业务技能大赛等。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了广大职工政治思想觉悟和“懂全局 管本行、抓重点 破难题、抓落实 求实效”的能力,增强了爱馆、为馆、服务大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业务培训,打牢了专业基础,增强了履职能力、保证了服务质量,提高了观众满意度。

11项服务标准,提升观众参观体验

随着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日益高涨,参观博物馆已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选择,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面对如潮的观众、面对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又该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服务?

为了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积极贴近公众需求,对展厅空间进行优化,精心设置休息座椅、饮水机、自动售货机等基础设施,完善科普教室、特效影院、文创体验店,以及科普书吧、咖啡吧和餐厅等配套设施,并制定了针对不同对象的差异化讲解内容,建立了涵盖展厅秩序、讲解接待、公共配套、购物观影等11项公共服务标准,大大丰富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为知识普及和科学传播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真正实现博物馆作为城市名片的功能。

5万余件馆藏标本,构筑博物馆发展基础

藏品作为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对其进行管理、保护无疑是博物馆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馆藏标本52468件,基本涵盖各地质时期各大门类化石,包括“贵州海生爬行动物群”、“辽西热河生物群”、“山东山旺动物群”、“甘肃临夏哺乳动物群”等国内著名生物群化石,“淮南生物群”、“蓝田生物群”、“巢湖龙动物群”、“皖南恐龙动物群”等安徽特色生物群化石。其中,“巢湖龙动物群”化石作为全球范围内最早期的海生爬行动物的代表,由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科研团队自主发掘与采集,唯一系统化收藏。除古生物化石外,馆内还收藏有矿物晶体、宝玉石、造型石、观赏石、陨石等标本。

在全国同类博物馆中率先制定馆藏标本科学分类体系、藏品信息著录规范等业务管理标准;制定馆藏标本鉴定定名工作规划,完成2万余件标本的鉴定和复核工作,藏品准确鉴定率已达47%;制定藏品二维信息采集技术指南,对8000余件藏品重新进行二维信息采集工作;按照补缺、补精的原则,有计划地征集了具有收藏、研究、展示价值的标本1260件。建成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5万余件藏品利用全流程管理,构建藏品全生命周期档案,促进藏品相关业务高度协同,提高藏品共享利用率,发挥藏品管理系统在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改善藏品保存环境,科学保护馆藏标本,共修复、维护和保护标本31282件,形成了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标本修复团队。

20余项研究成果,打造博物馆核心竞争力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拥有一支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安徽特色古生物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在早三叠世巢湖龙动物群研究领域,已进入深入研究阶段,不仅在系统分类学上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而且在巢湖龙动物群的取食、性双型、生物地层、古环境等研究领域都取得突破;在皖南恐龙研究领域,研究命名了新的恐龙属种——安徽黄山龙、地博安徽龙,新的恐龙蛋属种——休宁伞形蛋等;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4篇,关于巢湖龙动物群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注重对外交流合作,积极主办、承办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如2018年深时极端气候环境与生物响应国际研讨会、第16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2017年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工作研讨会等。在“请进来”的同时,科研人员还携成果参加相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提升国内外影响力。

30余部科普作品,满足观众的求知欲

如何将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呈现给观众?如何唤起观众对于科学的求知与探索欲望?立足馆藏资源和展示空间,在古生物化石、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创作科普微视频及配套课件6套、科普影片5部、科普图书2册、科普绘本10部、专题展览6个、科普剧2部,促进自然资源和地球科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贴近社会公众,引导公众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家园的意识,为在全社会形成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共识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相关作品在国内、国际科普创作大赛中多次获奖,部分内容被中宣部收入学习强国平台,被中组部收入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400余场活动,提升自然资源科普影响力

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如世界地球日大型系列科普活动、科普讲解大赛、摄影大赛、地质研学游、博物讲堂、小小讲解员训练营、博物馆奇妙夜等,惠及包括边远农村、弱势群体在内的几十万青少年,形成了“小石头研究所”、“岩石蕴藏大学问”研学游、小恐龙迷电视科普大赛、“巢湖龙说”科普课程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主题活动品牌,深受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加强跨界合作,与教育、文化、旅游、扶贫等工作相融合,与学校、社区、企业、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发校外非限定性课程,建立“鱼龙驿站”,采编化石修复故事,开展“流动博物馆进革命老区”,利用线上线下打造科普宣传矩阵,丰富了科普教育形式,扩大了科普活动覆盖面,提升了自然资源科普的影响力。先后被评为全国实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等。

100余种文创产品,让观众将博物馆“带回家”

不同于以往将博物馆文创视为简单的旅游纪念品,将文创开发视为科普内容的供给侧,充分发掘馆藏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开发了文具类、书籍类、生活用品类、玩具类、服饰类6大类百余种产品,并逐步走向系列化、主题化、特色化。IP形象开发初见成效,经过精心策划,形成了品牌标准形象、主题图库、表情、漫画和绘本,设计了以《恐龙旅社》为故事情境的地学文化主题,配套开发了衍生品。IP形象“小石头”先后在China-joy(2018)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亮相,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业内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富有内核的文创开发,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让观众得以将博物馆“带回家”。

前来参观的近500万名观众、精心保藏的5万余件馆藏标本、开展的400余场科普教育活动、取得的多个“第一”……这一个个看似平淡的幕后数据,默默承载着一个年轻团队多年的创业奋斗历程和温暖回忆。几年的时光,足以让娇嫩的幼苗长出一片绿荫,足以让踟蹰的孩童迈出勇敢的脚步,足以让年轻的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人收获成长,也使该馆不断迈向有特色、有影响力、受欢迎的一流专业博物馆。

展望未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将怎样续写新的篇章,让我们期待下一段辉煌。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