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法制动态 > 正文

推进农村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作者: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这两句是不是很耳熟那?没错,这就是赵本山洗脑神曲,这首神曲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中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收入节节高……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们党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回顾30年农村改革历程,从“第一步”——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到“第二步”——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再到“第三步”——推进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某些深层次问题,这30年间迈出的“三大步”,使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

  虽然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就虽然令人瞩目,但我们必须要知道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我们要清楚地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还在流失,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推进农村深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农业农村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就要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致力于促进各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使城乡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环境水平不断提高、区域联系更加紧密。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从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来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切实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布局特征来看,只有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使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和三次产业之间进行顺畅流转,得到合理配置,为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来看,只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基本到位,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惠及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全局之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要真正实现“惠及全省人民”,首先必须惠及千万农民,关键在于实现农村居民的全面小康,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成为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不同利益群体普遍受益的过程。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解决现阶段“三农”发展面临众多难题的必由之路。同30年前相比,当前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起点更高、基础更好、条件更为有利,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期盼和要求也更高,改革触及的领域也更加深广,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更加复杂,对农村的投入也需要更多。我们只有继续不断地深化改革,扎扎实实地推进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

  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上,新的挑战带来新的机遇,新的机遇孕育新的希望。毋庸置疑,在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践中,在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大地依然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农民群众依然是创业创新的主体。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