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自然资源部组建一线工作组指导各地开展汛期地灾风险防御纪略

发布时间:2021-08-27 来源: 自然资源部 作者:佚名

  今年入汛以来,河南、湖北等地遭遇极端强降雨,造成重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防汛救灾工作,强调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自然资源部党组多次研究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行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一线工作组,按照“指导到基层,工作到一线”原则分赴地灾易发高发区,同时组建后方技术保障团队,前后协同、部省联合,全力做好汛期地灾风险防御工作。

  增派技术力量

  为防灾组建“国家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李克强总理7月26日在抗洪抢险救灾和防汛工作视频会上的有关要求,自然资源部紧急部署调度,决定进一步加强地灾防治一线技术力量,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已有66名驻守专家基础上,增派20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一线工作组,分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同开展汛期地灾风险防御技术指导。同时,在后方组建了业务指导组、遥感支持组、信息保障组,每天向一线工作组推送72小时气象预警风险区及区内已有地灾调查数据、普适型监测情况等信息。现场技术人员还可利用“地质云”实时浏览、查询,并每天在线汇报工作进展。

  自7月31日开始,由271名技术人员组成的31个专家组已对全国2496处地灾隐患点、风险区开展了现场排查,对57处受滑坡泥石流威胁严重的县城和集镇进行了现场核查,并抽查检视了2301处地灾监测预警实验点在线运行状况。对排查出的存在较大风险的隐患,专家组及时向地方政府提出针对性防御措施,助力开展风险处置、避险转移等工作。作为专业技术支撑力量,一线工作组紧盯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隐患点和风险区,把握地灾成灾规律,提前研判风险趋势,向地方政府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

  广西一线工作组在贺州市平桂区道石学校地面塌陷风险区域进行排查时,深入塌陷现场察看施工地质条件,对地下可溶岩层结构进行专业分析,提出补充实施地下水水位应急勘查及气压监测等技术措施,帮助地方解决了隐蔽溶洞盖层破坏无法准确预测预警的难题,增强了应对处置过程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提高了风险防御能力。

  延长预警时间

  为响应打好“提前量”

  为应对今年汛期复杂的天气状况,增强风险区防御时效性,全国地灾气象风险预警在坚持24小时周期发布基础上,加密全国未来72小时地灾气象风险研判分析,将降雨落区、滞后影响区、强震影响区、人为影响强烈地区与地灾易发区以及隐患点在线监测总体趋势进行套图分析,发布预警研判结果并及时推送给一线工作组,支持科学选定重点防御工作区,精准指导定向巡查排查、提前转移避让、危险区域管控等预警响应措施的实施。

  据介绍,全国地灾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始于2003年,18年来在预警模型研究、业务系统构建、防灾减灾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起到了“消息树”“发令枪”作用,已成为当前地灾风险预警的首要途径。

  今年入汛以来,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着力研究,提升预测预警预报技术水平,部署开展针对性的预警预报、趋势研判工作,组织参加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组织的防汛会商会40次,共发布未来24小时地灾气象预警136期,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制作并上报未来72小时地灾气象预警产品136期,有效支撑了自然资源部及地方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开展灾前防御部署和灾后应急响应。

  用好先进技术

  为防治提高“精准度”

  本次驻守指导工作加强了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等技术在地灾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将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和地质易滑规律研判相结合,合力开展工作,科学高效防御地灾风险。据了解,综合光学遥感解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处理和遥感地质判识等技术手段曾在甘肃、四川等省份地灾防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工作组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监测获取的形变数据,结合光学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与地质背景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判识,确定广域疑似隐患的位置、范围、类型及其风险等级,并据此提出开展群测群防、增设普适型监测点、整理斜坡排蓄水设施、部署工程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等针对性建议。

  今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共完成四川、重庆、甘肃、云南等地灾高中易发区11省市321个县的综合遥感地灾隐患识别工作。目前在321个县识别出以滑坡为主的灾害隐患点共计9675处。另在川东川南红层地区55个县共识别出滑坡隐患点1741处,对其中1320处开展了实地验证,确认隐患点为1115处,其中高风险以上的有222处。汛期分省支撑地灾防御工作先后向重庆、湖北、湖南、陕西、云南、四川、甘肃7省(市)核实分发了5447处疑似地灾隐患信息,派驻专家组对这些疑似隐患点进行了野外核查,为后期强化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实施精准防治奠定了基础。

  自2019年地灾监测预警实验开展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了第一代滑坡仪预警系统,已在全国17省份2.5万余处隐患点完成安装并运行。一线工作组每日对在线监测情况进行室内外检查,加强异常数据重点分析,适时启动多级云会商,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价等工作。据汛期分省驻守工作总协调人介绍,今年的汛期分省支撑地灾防御工作对于地灾监测预警实验成果是一次检验,一线工作组可以将宏观判断和案例分析相结合,作出现阶段监测预警实验的经验总结、问题梳理,不断完善实验点与灾害体结构、形变过程及环境适配性分析,为今后监测预警实验选点、布设做好准备。

  注重培训指导

  为人员增强“技能树”

  此次驻省协同工作是自然资源部针对今年严峻的地灾防灾形势,首次部署中央地方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合作,深入风险区一线开展地灾防御工作。为保证工作取得高效,中国地质调查局聚焦今年汛期地灾防御特点,邀请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就“七下八上”全国气象趋势、地灾风险趋势、驻守一线技术工作总体要求和要点、综合遥感识别现场核查、信息服务与报送,以及组织和业务保障要求等,对参加汛期地灾风险防御工作的20个局属单位进行了培训。同时组织召开每日在线会商、每十天总结分析调度和重大专题会商等会议,总协调人、首席科学家等在线回答相关问题并对一线防御工作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一线工作组在开展地灾现场核查排查过程中,发挥对地灾风险防御的全盘把握和对风险甄别识别的专业技术优势,采取联合分组方式,实地为基层地灾防治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向地方政府和相关从业者进行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培训,同时面向群众加强科普宣传。这不仅是技术、知识的传播,更是提醒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地灾防御的风险意识,尤其是地灾发生概率不高但人口密集、人为工程实施较多的地区。

  紧盯核心问题

  助地方拧紧“安全阀”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围绕地灾“隐患在哪里”“结构如何”“什么时候发生”三个核心问题,探索推进“隐患点+风险区”双管控地灾防御机制,织牢织密防线。据自然资源部地灾技术指导中心专家介绍,继去年浙江率先探索开展地灾“隐患点+风险区”双管控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以来,今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也开展了此项试点工作,在严管已有隐患点的基础上,更加严格落实风险区群测群防和网格化管控措施,建立地灾预警分级防御响应机制与方案,在紧急情况下可提前组织风险区人员转移。

  当前,受前期降雨引发地灾风险滞后性及局地降雨趋势影响,各一线工作组将继续紧盯重大隐患点和重要风险区,尤其是跟踪关注西藏墨脱、四川凉山、重庆武隆、贵州六盘水等高风险区域,以及降雨趋势可能增强的西北地区。

  针对接下来的地灾风险防御趋势,一线工作组专家建议,各地在紧盯隐患点和风险区的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地灾防治的重点领域。一要加强地灾防治队伍建设。既要有能够把握重大地灾规律、解决“疑难杂症”的专家智囊,又要有能下沉一线、实地提供基层一线技术支撑的地质调查技术力量。二要大力提升技术防御水平。要加强地灾防治技术手段的研发与应用,健全监测网络与网格化风险管控,不断提升巡查排查中的隐患识别效率,制定风险区管控技术指引,制定完备的预警响应方案。三要提升地灾防御工程标准。地方政府要根据地灾特点、易发程度、风险区域等因素,因地制宜提升承灾体工程防御标准,提升韧性减灾基础。四要加强地灾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科普宣传对提升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识灾防灾避灾技能至关重要,各地政府要大力提升全社会的群测群防技术水平。

  据介绍,汛期分省驻守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后续还将进一步梳理前期巡查排查调查情况,核实验证预测预警预报工作成果,总结一线工作中出现的具体技术问题和有效解决措施,并加强对区域灾害地质规律、致灾承灾特点、有效减灾技术方法、因地制宜的风险管控措施等方面的认识与总结,不断提升技术防灾减灾成效。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ywbb/202108/t20210825_2678074.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