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知识 > 正文

“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

发布时间:2022-05-14 来源: 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佚名

  

  怎样才算“高标准”?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眼下正是春耕春播的重要节点,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重粮大户周位起每天早上都要到麦田里查看苗情。“这几天麦子噌噌地长,跟小孩抽条儿似的,你看,都拔到第二节了!”他从地里拔出一棵麦苗,一层一层拨开麦秆外衣,只见嫩绿的麦穗已成雏形,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芒。

  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周位起承包的田地位于浚县已建成的30万亩高标准农田中,也是河南省最大的成方连片示范区之一。受2021年夏季河南省洪涝灾害及秋季雨涝影响,今年浚县小麦播期整体推迟了近两个月,但一切井然有序。无人机正在农田上空喷洒着农药和营养液;农技专家们的身影穿梭在田间。

  “农业科技发达,受益最多的就是农民了。我在手机里下载了气象小程序,就可以随时了解农作物的长势、土壤墒情、近期天气等信息。”周位起说。

  把地一寸寸平整好,肥料上足再播种;播种量增大,也注意留有间隙,确保通风光照;惊蛰刚过,抓紧浇一遍返青水;拔节前,适当喷洒叶面肥……在高标准农田里,周位起充分实践了向农技专家学习的成果,还引进了收割播种机械,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农业科技手段。由于肥药用得少,土块不板结,小麦品质高,他生产的粮食备受加工企业青睐。

  良田才能出产更多优质农产品,这是一个不需更多解释的共识。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重镇、天下粮仓,用占全国1/16的耕地贡献出全国1/4的小麦。现在,又被国家委以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光荣使命。

  那究竟什么样的田地,才能算高标准农田?

  根据3月9日新修订发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高标准农田需要符合以下条件: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田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田。同时,全国划分为七个区域,因地制宜制定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农田地力标准指标。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关键。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把粮食安全上升到如此高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新发展阶段中的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说,农业生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受自然影响很大,也难以躲避一些重大风险的影响。当前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疫情的冲击下,只有把农田稳住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从容应对局势变化。“有了10亿亩良田,粮食安全更托底。”

  粮田如何变良田?
根据2021年9月发布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到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1.05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2.8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实现这些目标,不容易。

  根据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有关数据,我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但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其中1/3属于高标准农田,2/3是“靠天吃饭”的中低产田。

  而且在过去一段时间,城市化特别是全国范围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良田,造成土地稀缺。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长期过度使用农田,保护跟不上,导致农田质量下降。

  “耕地肥力一年年降低,青蛙少了,蚯蚓没了,黄鳝、泥鳅也不见了。”这是全国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委会主委刘晓庄在调研时听到的农民心声。

  在走访考察中,刘晓庄发现,有些地方的农民抱守老观念,种地依赖“老三样”:化肥、农药和除草剂。“耕地地力和土壤肥力日趋退化,农田质量日渐恶化,种植了千百年的肥土良田,变成了‘疙瘩田’,甚至是‘硬板田’,令人痛惜。”他建议,为了确保农田成为良田,必须加快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改善耕地土壤生态,增强耕地耕作层肥力。

  此外,近年来个别地方片面追求高产,导致在我国行之有效的轮作制度受到破坏,一些良田“太累了”。比如东北地区出现长期连作玉米的局面,黄淮海地区麦茬大豆被玉米替代。这些也会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都难以保证。“应当尽快恢复轮作,让土地能够休养生息。”刘晓庄说。

  建设高标准农田,《规划》提出更多的“抓手”:高效节水灌溉与建设高标准农田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有些地方的农田平整度不够,不仅影响灌溉效率,也不利于机械化技术的应用,需将这些基础工作先做好。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杨玉成告诉记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应对气候变化,节水灌溉技术的地位非常重要。“期待未来的节水灌溉,不只是灌溉技术,而是融抗旱,抗寒、抗盐碱等旱作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为一体的耕作技术,确保农田旱涝保收。”

  千方百计防退化
如何确保高标准农田不因为管护缺失出现质量下降、退化为“低标准”,甚至转向非粮化,是全国政协委员非常关注的一个题目。

  去年,霍学喜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他发现,无论西部还是东部,有几个共性问题。一是中央财政支持的标准偏低,有些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吃紧,补齐缺口的配套能力跟不上。二是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普遍缺乏有效的管护。“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是由农户、承包人管,还是村委会管、村集体组织或者由合作社管?几乎没有人能明确回答。”

  “没有落实责任主体,没有落实经费,没有落实专人,三五年以后,好不容易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又可能变成低标准,不又退化了吗?”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关部门已经推出相关措施。2019年5月,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围绕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的支出范围、分配、下达及使用和管理进行明确规定。今年,两部门对《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办法指出,地方可以采取以奖代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和引导承包经营高标准农田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筹资投劳,建设和管护高标准农田。但考虑到地方财政的现实,霍学喜认为,也许可以通过中央设立农田建设补助资金设立专项,并根据物价指数、人工成本等因素,逐步增加资金投入。

  而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全国政协常委、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认为,要加快推动农田建设立法,为依法管理和推进农田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用立法的形式明确农田建设相关主体权利和责任。

  实践中,各地已经纷纷在开展高标准农田管护探索,调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田设施日常维护的积极性。有些省份采取财产保险、政府购买服务、设置专职管护员等方式,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农田设施管护。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ztzl/gdzlbhyjs/mtbd_28775/mtbd/202204/t20220426_6397770.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