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下坚实基础

发布时间:2022-09-02 来源: "自然资源部 作者:佚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背后离不开有力的基础支撑。

  时间见证前行。自然资源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责部门之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紧紧围绕“两统一”职责(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积极做好建机制、打基础工作,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为推进机构职能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变革打下坚实基础,撑起了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摸清家底

  高质量完成“三调”,构建自然资源“一张底图”2021年8月26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主要数据成果正式公布。作为我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三调”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在全国各级调查机构和调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减少可能出现的人为干扰,千方百计提高数据质量”,圆满完成调查任务。

  “三调”历时3年,全国21.9万名调查人员参与其中,经过国家内业预判、地方实地调查、国家内业核查、地方实地举证、国家“互联网+”在线核查和实地核查等多轮次上下互动,汇集了2.95亿个调查图斑,全面查清了我国陆地国土利用现状等情况,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国土调查数据库。

  从第一次全国土地详查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再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一部自然资源调查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更替。立足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三调”从目标到手段,再到路径探索,一路闯关夺隘、攻城拔寨,开创多项历史先河。和以往的土地调查相比,“三调”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组织模式等多方面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升级。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三调”修订了调查分类,丰富了调查内容,统一了陆海分界,明晰了林草分类标准,细化了城镇建设用地分类,并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同时,摸清了地类之间的转换变化情况,掌握了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情况,还把耕地变为其他农用地的情况,按恢复耕种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区分和标注。

  充分运用新技术,“三调”提高了调查数据精度,整合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建立新机制,全面提升了调查工作效能,“互联网+调查”机制贯通启用,通过全国统一的“国土调查云”平台,实现了外业调查、内业核查、数据建库等工作的上下联动、远程对接和实时印证;坚持全程质量管控,强化督察制衡,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

  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第三方数据质量综合评估结果显示,调查误差均满足设计控制标准,表明“三调”数据结果可靠。“三调”成果成为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举措的基本依据。

  从“三调”这一重大国情国力基础调查起步,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针对此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分散开展、标准不统一、内容交叉、数据矛盾、工作重复等问题,积极推进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紧紧围绕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七类资源,系统重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任务和工作内容。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基本形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

  遵循自然资源演替规律和生态系统内在机理,自然资源部创造性推动构建了涵盖地表基质层、地表覆盖层、地下资源层、管理要素层的自然资源分层分类模型,以期通过空间位置关系构建起完整支撑生产、生活、生态的自然资源立体时空模型,分层分类、科学组织地表、地上和地下的各类自然资源调查,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地理格局和自然资源状况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致力于全面摸清自然资源“家底”,近年来,自然资源部还强化基础测绘工作,组织开展了矿产资源调查、森林资源清查、湿地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草原资源清查等专项调查工作,完成了全国无居民海岛、沿海滩涂、珊瑚礁,以及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等基础和基线调查。同时,依托“三调”底版集成现有的其他数据成果,形成了自然资源“一张底图”。

  底数清,家底明。自然资源“一张底图”的构建,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相关专项规划提供了统一基数和底线数据,为实现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了科学根基。

  动态监测

  构建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自然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天上卫星飞,空中视频看,现场专人查”,这是“空、天、地、网”一体化自然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布下的监测网络。

  近年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全面应用集成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三维立体一张图软件及数据库支持系统等成熟技术,实时掌控自然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实现数据的持续更新,不断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向精细化、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天”上,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对全域开展常态化遥感监测;在“空”中,通过高空视频和无人机,对重点目标与重点地区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预警,重点区域实时监控;在“地”上,田长、林长、执法员、护林员、网格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在“网”上,通过实时收集互联网舆情信息和群众“随手拍”线索,进一步织密自然资源监测网。

  为保证快速、准确获取数据,在自然资源“一张底图”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部根据监测的尺度范围和不同服务对象,打出了机动灵活、各显神通的“组合拳”——常规监测,国家层面开展年度两次全国全覆盖自然资源监测,部分地方省级层面开展季度或月度监测,及时掌握自然资源变化等信息,支撑国土变更调查、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执法督察等工作;专题监测,动态跟踪某一区域、某一类型自然资源的特征指标,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地下水监测、海洋资源监测、生态状况监测等;重点区域监测,如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三江源、秦岭、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青藏高原冰川等重要生态要素,动态跟踪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决策落实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等情况,监测区域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等变化情况;应急监测,重大危急关头,第一时间启动自然资源快速反应机制,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支撑。

  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和现实需求,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积极构建全国统一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完成了全国三级自然资源区划,形成了源数据—标准源数据—质控数据—标准化数据—共享数据共计5类基础数据产品,构建起包含30余个观测站点、覆盖全国11个典型自然资源区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实现了监测站点实时数据共享,为自然资源管理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服务。

  多元调查监测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及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从年度、季度到月度不断实时化的升级,推动自然资源监管形成日趋强大的天—空—地立体综合观测能力,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系统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更为准确地把握自然资源要素关系、变化规律与演化发展趋势,为自然资源管理、资源安全态势研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如今,自然资源监测已经成为执法督察实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监管利器。2018年以来,全国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9.07万宗;2021年,全国发现并制止涉嫌违法填海19处、涉嫌违法构筑物用海98处、涉嫌违法用岛22处。此外,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监测,成为新一轮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的重要技术手段;开展全国红树林资源卫星遥感监测,有效助力了红树林保护;开展冰川及常年积雪监测,为青藏高原等重要生态区域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整合信息

  搭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支撑国土空间优化管控数字时代,信息化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占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2019年11月,《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出炉,加快推动以“三调”和年度变更调查为基础,以自然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为支撑,面向自然资源部调查评价、监管决策和政务服务的信息化体系建设。

  在“三调”构建的“一张底图”基础上,自然资源信息化进一步赋能自然资源“一张图”。这张“图”,按照统一的标准,整合集成了测绘地理、土地、地质、矿产、海洋等调查评价数据,三条控制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管控数据,用途管制、自然资源与不动产确权登记、生态修复、自然资源资产等审批管理数据,以及相关人口经济社会数据,形成地上地下、陆海相连、全国统一的空间数据资源体系,直观展示自然地理格局,全面反映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实现了自然资源一“图”掌控。

  作为数据管理、共享和应用服务中心,利用自然资源“一张图”构建起的自然资源国土空间基础信息综合监管平台,对内支撑管理,对外共享服务,支撑调查、规划、审批、管理、监管等业务工作,可以实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监管决策、“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三大应用。

  ——支撑调查评价。通过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集成管理各项调查监测成果;开展自然资源分析评价,综合分析和客观评价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与保护开发利用情况;推动调查监测成果共享应用,提升调查评价精度、效率与真实性,加强实施监测、智能识别、动态感知。

  ——支撑监管决策。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自然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决策应用体系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科学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实现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核查、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全过程的支撑。

  ——支持“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应用体系中的政务审批系统,实现日常办公、不动产登记、行政许可审批、政务公开等的“一网通办”。

  从打基础、建框架、促应用向深化应用创新、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发展战略转变,自然资源重大基础性工作一路走来,蹄疾步稳,笃行致远。统一的“一张底图”,全覆盖的动态监测体系,海量数据信息的整合应用,为实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全要素全天候动态感知、全链条全类型集成整合、全方位全领域智慧管理,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端应用互联系统创造了条件,为实现生命共同体的全要素治理、规划体系的全层级传导和核心职能的全链条管理夯实了根基,大幅度提升了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2018年10月,《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明确未来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实施以“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构建地球系统科学核心理论支撑(“一核”),引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两深”),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三系”),全面增强对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蓝图的指引下,自然资源部正致力于前瞻部署开展前沿探索,深化自然资源科学认知;自主突破自然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技术,着力构建“空天地网”一体化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建立国土空间立体感知、系统评估与优化开发技术体系和基于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解决方案;建立完善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实施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培养自然资源人才梯队,建立实施自然资源标准体系……

  万丈高楼平地起。回首往昔,从谋篇布局到落地生根再到深耕细作,自然资源重大基础性工作不断夯基垒台,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展望前路,新的历史机遇、新的时代呼唤、新的使命担当,随着自然资源重大基础性工作的进一步落细落实,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谱写新的篇章。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pl/202208/t20220826_275775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