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征地批复 > 正文

《关于加强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视觉美学与文化审美的意见建议》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05033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9-02 来源: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刘喜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视觉美学与文化审美的意见建议》收悉。经研究,结合我厅职能,现答复如下:

  城乡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纵观中西方城市规划史,城市的规划、建设、演变和发展,都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需求密不可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从《周礼·考工记》礼制规划秩序,到管子“天人合一”思想,再到后来的隋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等一系列辉煌的规划实践,都彰显了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追求。建国以来,我国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为代表的城乡规划高等教育,一直将美术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基础课程,为培养富有审美素养的城乡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为城乡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以及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规划体制的改革,在促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加科学、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同时,也对城乡规划建设的美学运用、文化传承、特色彰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9年以来,我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强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始终将美学思维、设计思维贯穿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

  一是开展省域层面宏观设计。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专章撰写“塑造齐风鲁韵魅力空间”,基于历史文化资源、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要素,提出“山水圣人”文化轴以及黄河、大运河、齐长城、海岸线、近代铁路等5条景观风貌带,并对山岳、半岛丘陵、平原等3种大地景观作出分区风貌引导,构筑山海相依、河湖相通、蓝绿相融的自然景观风貌体系,凸显“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的磅礴大气和“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的独特魅力。2021年7月-8月,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在省政府网站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目前正结合最新划定的“三区三线”成果进行修改完善。

  二是强化城市层面总体设计。指导市县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充分运用城市设计思维,协调城市与自然本底关系,保护城市山水自然风貌,完善绿色生态网络和开敞空间,加强城市天际轮廓线和向山面海沿河景观廊道控制,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探索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利用,在留存城市记忆、彰显地域特色的同时,形成新的城市文化景观,建设一批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彰显齐鲁文化元素和人文形象的新建筑,进一步凸显城市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目前,全省16个市、78个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已形成初步成果。

  三是加强规划行业队伍建设。省市县三级全部成立了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下设专家委员中,均有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园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专家,为各级党委、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咨询服务支撑。我厅筹备成立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通过举办行业培训、规划设计评优、村庄规划精品工程等活动,不断加强行业交流,提升行业活力,助推全省规划设计水平提升。

  下一步,我厅将加快推进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面开展详细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工作,充分运用设计思维、美学思维,从彰显历史人文特色、塑造大地景观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角度,加强城市重点地区、开敞空间、重要建筑等关键节点风貌塑造,绘就特色鲜明的齐风鲁韵魅力画卷。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2022年8月23日


原文链接:http://dnr.shandong.gov.cn/zwgk_324/xxgkml/jyta/zxwytablqk/202208/t20220829_404194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