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大安:加快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发布时间:2022-12-24 来源: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202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吉林省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适时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千亿斤粮食”工程,把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的源综合利用确定为八大工程之一。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西部地区盐碱地改造”。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腹地的大安市幅员面积4879平方公里。最新三调数据显示,大安有耕地333.75万亩、盐碱地等未利用地186万亩。土地沙化、碱化、退化现象逐年加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整治盐碱地刻不容缓。

  近年来,大安市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引领下,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抢抓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的政策机遇,坚持以水定地,破解灌溉用水瓶颈;引入社会资本,解决治理资金难题;组织多方参与,实施土壤改良技术;打造“大安模式”,推动整治方式转变。

  坚持以水定地,破解灌溉用水瓶颈。在综合改良措施中,水是盐碱地土壤改良的决定性条件。近年来,大安按照“以水定地”原则,累计投入资金29.41亿元,通过实施大安灌区、引嫩入安、哈达山水利枢纽、河湖连通等重大水利工程,把汛期的洪水、雨水和过境水引入域内25个主要河流湖泊中,形成了江河互济的水网体系,为盐碱地治理提供地表水水源保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大安灌区一期工程可保障已开发利用的30.43万亩新增水田灌溉用水,已建设完成的松原灌区、大安龙海灌片水利骨干工程可保障45.75万亩水田灌溉用水,实现了由“水瓶颈”向“水支撑”的转变。不仅涵养了生态,也为有效治理盐碱地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

  引入社会资本,解决治理资金难题。2016年开始,大安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出技”的模式对盐碱地进行治理,但因治理资金主要依赖新增耕地指标跨省交易收益循环投入,财政压力较大,仅实现新增耕地4.09万亩(水田占95%)。2019年,大安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大安市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实施意见》,采取吸引社会投资方式开展项目建设,开启了“企业投资、政府奖补”的土地整治管理全新模式。乡镇组织土地项目区所在村征求农民意见,同意委托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市政府将田间工程、土壤改良等统一招投标发包;企业自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改良、种植;验收通过后财政按照新增耕地评定等级给予企业定额奖补;验收入库的新增耕地交回村集体或国有场站,按规定承包给种植户和农民耕种。

  大安利用数字化平台,全面摸清域内186万亩未开发可利用盐碱地情况,科学编制近、中、远三期规划,进行顶层设计,为后续开发利用盐碱地等未利用地做好准备。在国家、省地市各级相关政策扶持下,自2016年以来,已累计引进社会资本36亿元,实施盐碱地治理项目11个,新增耕地12.73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55亿斤。

  组织多方参与,实施土壤改良技术。苏打盐碱地是盐碱地中最难治理的土地类型之一,土壤钠离子含量高,入渗系数小、通气性不良,重度盐碱地pH值高达10以上,有机质含量低、养分状况差。盐碱地整治的关键是土壤改良。自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落户大安以来,先后有多家企业及团队参与了大安盐碱地修复治理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脱硫石膏改良技术”、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磷石膏改良技术”、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硫酸铝改良技术”和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的“有机硅调理技术”等4家企业技术。特别是2021年,省自然资源厅在大安市海坨乡互助村设立300公顷集中连片盐碱地作为“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基地”,在基础条件相对一致的地块上,吸引11家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打擂比武”,他们采用工程、物理、化学、农艺以及生物等综合治理盐碱地,从根本上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创造作物生长条件,实现了盐碱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为大安今后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提供宝贵经验和科技支撑。

  打造“大安模式”,推动整治方式转变。2021年大安在实施新平安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根据新平安镇土地资源禀赋,对平安村、长和村和长明村等3个村10.78万亩土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思想,统筹兼顾,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田则田、宜湿则湿的原则,实现林田湖草湿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按照“理水、增绿、扩湿、整地、固沙、并村”有机结合的原则,选择重度盐碱地,采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康跃虎研究团队的“滴灌水盐调控盐碱地农业与植被建设技术”,依托“东稻”系列耐盐碱作物品种,走以稻治碱之路,成功实现了“盐碱地上建粮仓”;开展原土旱田开发;项目建设综合配套各项农业生产设施,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整治后的新增耕地水田旱田地块整齐、道路通达、灌排顺畅,建成高标准农田2.4万亩;开展造林试验示范,增加植树造林面积0.15万亩;恢复生态草原面积0.93万亩、人工湿地面积4.65万亩;在对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同步实施由本级财政垫资3.87亿元的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及牧业小区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现了由过去单一的土地整治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域综合整治的转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落地落实。

  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碱地为源、水网为要、技术为先、政策为基、资金为本”的盐碱地综合治理“大安模式”,实现了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效的多赢目标。2021年可复制推广的盐碱地治理“大安模式”在当地推广种植70万亩,力争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大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实施。2022年7月22日在第二届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上,大安市以视频连线的方式,成功向世界推广了盐碱地治理“大安模式”。

  大安市有186万亩千古尘封的未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按照国家、省地市的部署,将高质量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不断完善推广盐碱地治理“大安模式”,唤醒更多“沉睡的资源”,让18亿亩耕地红线之外的更多盐碱地变成沃土良田,为实施我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贡献大安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jl.gov.cn/szfzt/jlssxsxnyxdh/gddt/202212/t20221223_865155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