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农村土地 > 正文

湖北日报报道:十年磨一剑,农谷如何再沸腾——来自荆门“中国农谷”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24 来源: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屈家岭博物馆正门外景。

  在峰峻湖秀的大洪山南麓,洞奇林幽的太子山下,源远流长的汉江之畔,静卧着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典范——屈家岭文化遗址,5000年农耕文明,近70载农垦文化,古老的屈家岭于十年前掀开了省级战略“中国农谷”建设的崭新篇章,开始沸腾起来。

  十年磨剑,“中国农谷”建设成效如何?未来何去何从?初冬时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踏访中国农谷建设核心区、先行区屈家岭,实地感受农谷今昔巨变,并在汉采访了“中国农谷”概念首创者以及有关专家,为中国农谷发展把脉问诊。

  5000年农耕文明+半世纪农垦文化孕育了农谷

  美国有硅谷,武汉有光谷,何谓农谷?在知名经济学者赵凌云看来,“谷”即要素汇聚“洼地”,创新发展“高地”,要成为“农谷”,须具备以下条件:要素高度密集、创新动能强劲、核心优势彰显、政策汇聚高地等。

  “中国农谷战略的实施,让2001年从五三农场属地化管理而来的屈家岭管理区在经历迷茫后明晰了发展路径,看到了未来大发展的希望”,屈家岭管理区党工委书记曹红姣认为,屈家岭打造农谷核心区至少有四大优势,首先是深厚的人文底蕴,上世纪50年代修水库时发现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000年,是长江三大古文化区之一。长江中游的稻作遗存碳化稻粒最早发现于屈家岭。1988年,屈家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100处大遗址之一。

  其次,屈家岭丰富的国有土地优势。屈家岭地处鄂中,处于大洪山南麓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素有“鄂中桃花源”之誉,是全国农垦系统和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承接全省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屈家岭耕地、林地、果园、水面面积达29万亩,农业人均耕地4.4亩以上,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屈家岭国家级研学基地金色农谷内,工作人员介绍蔬菜无土栽培技术。

  同时,屈家岭“农业+文旅”产业特色也很鲜明,拥有中南地区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存栏5000头),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黄桃种植园和供港生猪养殖基地。耗资3亿多元建成的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投资2亿多元、7年累计接待海内外40万人的国家级研学基地金色农谷,以及汇聚多位国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屈陶屈窑公司等,都是屈家岭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曹红姣说,屈家岭管理区是全国农垦系统100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在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理应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中国农谷还是响当当的省级战略。这些金字招牌,为屈家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系统性、综合性试验提供了重要平台,多年来省市财政、交通、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给予了农谷建设大力支持。

  “农业+文旅”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11月24日,记者走进湖北聚汇农业有限公司物流区,叉车师傅正在给多辆大货车上货,“我经常到这儿拉货,这次拉了6吨多,都是爽口酱菜。”来自河南信阳的司机卢志峰说。

  “听说要建农谷,我是闻风而动。”聚汇农业总经理吴勇超说,公司于2013年到屈家岭签约落户,2016年投产,主要加工黄瓜、榨菜、干萝卜、豆角等酱腌菜,年销售3.2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公司还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研发中心。

  为延伸产业链,聚汇农业与周边的农业合作社签约搞订单农业,建起2000多亩的豆角基地,由公司免费供种、全程技术服务。

  在厂区,一个万吨腌制室钢架已扎起。“这个腌制室容积1万立方米,投资1500万元,还有一个餐饮定制车间新上两条生产线,投资1800万元,正在调试设备。”吴勇超透露,今后该公司将聚力打造品牌。

  走进屈家岭经开区内的湖北田野农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厅,黄桃汁、苹果汁、葡萄汁、椰汁、橙汁、草莓汁等果汁琳琅满目。“田野股份是2015年进驻农谷的,当时以3700多万元收购了当时停产欠薪的罐头生产企业艾斯曼公司,新上了国内一流的果浆生产线,2018年7月投产,公司所产果浆的80%供应奈雪の茶、茶百道、沪上阿姨等知名连锁茶饮品牌。”该公司副总经理罗毅龙告诉记者,公司在农谷累计投资4亿多元。

  今年前10个月,田野农谷销售额已达1.1亿元,利润突破1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0%、90%。还有湖北京辉牧业有限公司,可生产鹿茸片、鹿鞭、鹿筋和鹿茸鹿血酒等20余种产品,去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据统计,屈家岭农产品加工园已入驻企业60家,年产值27亿元,其中规上企业25家。

  

  湖北屈陶屈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内,湖北工艺美术大师邓万春工作室。

  屈家岭文旅产业也是相当红火。2017年至2019年,屈家岭连续举办三届“TAO”文化节,届届热闹非凡。屈家岭党工委宣传统战部部长王豫鄂介绍,“TAO”有三重含义,一指桃花,屈家岭有5万亩桃园,代表了农谷的农业底色;二指屈陶,代表了屈家岭文化的传承;三指淘宝,代表了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的定位。每届文化节为期两周,配合乘直升机“空中看农谷”、大学生文创市集、屈陶屈窑开窑仪式、农产品展销会等,单届节会综合收入超过4000万元。2021年,屈家岭管理区还开展了屈家岭文化IP全球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国内28个省市区和10多个国家的创意作品2000多件,反响热烈。

  目前,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通过国家验收,有望成为我省继武汉盘龙城、荆州熊家冢之后第三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公园今年10月试运行以来,线上线下观众达130万人次。湖北农谷实业集团旗下的屈陶屈窑文化有限公司打造了屈陶产业园,开发了100多种屈陶文创产品。

  “你给我一天,我还你5000年。”走进遗址公园内的屈家岭博物馆,记者看到,全馆以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为设计灵感,造型独特,以“农魂屈家岭”为主题,布展恢宏大气,从屈家岭文化、农垦文化再到今日农谷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馆内还展示了很多带有浓郁屈家岭文化特征的文创产品,如屈陶、屈稻、屈锦、屈米、屈酿(鹿血酒)等,琳琅满目,设计精美。据悉,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已成立中国农谷·屈家岭文化产业研究院,已与全国40多所高校展开了合作。

  “遗址公园是农谷文旅产业的龙头项目,占地6030亩,总投资逾3亿元,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政府专项债券各出了约三分之一。”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党组书记熊建宏告诉记者,明年遗址公园将正式对外开放运行。

  十年建设,农谷核心区面貌焕然一新

  “农谷战略实施前,屈家岭主城区只有几条小街,到处是低矮破旧的红砖房,现在道路六纵五横,商铺林立,漂亮的住宅小区比比皆是,真是大变样了!”抚今追昔,67岁的五三农场“农二代”、屈家岭管理区史志办主任吕心海不胜感慨。

  吕心海介绍,10年前,主城区易家岭建成区不到2平方公里,现在扩至12平方公里;人均住房面积原来只有约10平方米,现在达45平方米;小轿车数量爆发式增长,驾校生意特别火。

  漫步在屈家岭文化遗址西南角,清澈的青木垱河缓缓流淌,河岸杨柳依依。“农谷战略实施前,这条河的水像酱油一样,殃及下游的天门河,屡遭投诉。”吕心海告诉记者,近年来屈家岭管理区投入巨资治污,将一条臭河变成了清水河。

  而在屈家岭交通运输局局长黄斌眼中,农谷十年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修通了从武荆高速到易家岭的主干道——农谷大道。“从武荆高速下来,驶上25米宽、四车道的农谷大道,全长21公里,两边青山绿野,真有点‘小欧洲’的感觉。”黄斌笑着说。

  如今,107国道横穿屈家岭,武荆高速、随岳高速、襄荆高速、汉宜高速在周边形成四通八达的“井”字形交通网。随着沿江高铁京山南站的建设,屈家岭正积极推进S311省道的改造升级,将修一条12公里的一级路,十几分钟可直达京山南站,助推屈家岭深度融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

  湖北农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易俊洲介绍,作为荆门市实施农谷战略的国资平台,农谷公司自2012年4月成立以来,在屈家岭等地先后实施了13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包括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农谷大道、院士村、汉江引水、污水处理厂扩建、沙洋高油酸菜籽油加工等项目,并撬动了超过50亿元的民间投资。

  为确保“中国农谷”品牌的唯一性和完整性,农谷公司还抢注了“中国农谷”系列中英文域名及国际域名,大力实施“荆品名门”区域公共品牌推介,涵盖荆门全域优质稻米、高油酸油菜、漳河清水小龙虾、生猪加工、花卉苗木、食用菌、果冻橙、长寿食品等优势主导产业。2017年4月,中国农谷品牌荣获“2016—2017年度中国诚信品牌”。

  由热渐“冷”,发展瓶颈日益凸显

  “世界眼光、国内一流、湖北样板”“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2012年3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就对中国农谷建设的目标、路径给予了清晰的定位。

  采访中,不少人提出,农谷建设前五年,省、市支持的力度很大,但近几年政策倾斜度不高,随着原来支持的项目陆续完成或进入收尾阶段,在建大项目数量明显减少,昔日“沸腾”的农谷,感觉渐渐“冷”了下来。整个屈家岭,目前非常缺乏像北大荒、隆平高科、涪陵榨菜、湖北农发集团这样带动力强的知名品牌企业入驻,且人才难引进、难留住。

  在创新之谷打造中,虽然屈家岭建了院士村,先后与20多位院士专家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合作,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如华中农大傅廷栋院士在农谷建立了高油酸油菜育种基地,推动了高油酸油菜在荆门大面积推广至40万亩;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等,但无论是合作项目数量还是合作深度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

  对比一下我国首个农高区——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区内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担任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主任。25年来,杨凌农高区通过审(认)定的动植物新品种达768个,目前世界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第一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等数以千计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均诞生在杨凌。

  放眼未来,农谷发展何去何从?

  “作为一项省级战略,中国农谷的定位是很高的,但建成绝非易事,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保持战略定力。”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表示,在农谷建设前期,省市政策的倾斜非常重要,需进一步明确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比如在省财政设立农谷专户或设立省级支持农谷发展专项基金,湖北省及荆门市还应在干部配备、人才政策、金融政策、发挥地方资本运营平台的杠杆作用等方面持续给予政策倾斜,让农谷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农特区”,沿着当初制定的规划一步步扎实推进。

  曹红姣认为,着眼于夯实农业现代化之“基”,屈家岭应深入推进“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等四大工程,突出梅花鹿和黄桃等果蔬地方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完善冷链物流、保鲜仓储、信息平台、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打造长江中游地区生态农产品生产交易中心。保护和利用好屈家岭生态环境优势,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叶学平表示,发展重点靠要素,战略规划落地的过程就是要素聚集的过程。农谷土地面积广,农耕文化积淀深厚,发展现代农业优势明显。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谷发展一定要聚合资源做出特色,农谷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农耕文化和已打出的农谷品牌,要把农产品加工和农耕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农谷品牌,让农产品市场化。要实现买全国卖全国、有生产有流通,不能本地有什么就仅加工什么,要变种植为加工、流通基地。近年来,宜昌利用柑橘种植优势,发展柑橘加工、物流等,值得借鉴。

  他建议,农谷一定要有全国性的特色产品,特别是金融产品,否则就缺少支撑。目前,天门有棉花指数、仙桃有黄鳝交易指数、浠水有禽蛋价格指数,农谷可以搭建平台,将全省农产品价格指数集中发布,具体操作可借鉴以色列、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

  专家建言

  把中国农谷打造成“农业特区”

  “中国农谷”概念首创者、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

  屈家岭是长江中游农耕文明发祥地,堪称“农祖圣地”。5000年农耕文明是农谷最大的文化资源优势,要打好文化牌,目前对文化牌重视不够,应进一步挖掘屈家岭遗址文化内涵。

  文化要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目前考古遗址公园仅有考古发掘的文物展示,看头不大,参与性不强,难以把人留下。要利用VR、AR、元宇宙等现代数字技术,实现历史文化元素的现代化、可视化,把农耕文明、农垦文化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浓缩上下五千年农业技术文化精华,打造成世界农业之窗、农耕文化展示示范高地。

  五三农场规模大、农工素质高,是开展规模化经营条件较好的地区。农谷要发挥农垦优势,强化农产品加工,以规模化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并以此为突破口,在规模经营体制机制上展开探索。要充分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种植基地等新型经营模式,解决好小农户如何面对大市场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农谷的发展必须要靠科技创新,目前农谷仍面临着人才难引难留的问题,建设的中国农谷院士村作用在萎缩,要进一步经营好。科技支撑离不开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引进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农业主体引进人才,发展精准农业技术,向数字农业、绿色农业转型。目前,农业数字化技术主要运用在淘宝上,在生产经营环节,如何融合数字技术,还值得深入探索。

  农谷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中试基地。目前,我国工业科技研究产业转化率不到20%,农业则更低,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转化率达六成。目前农业原始科技创新不够,更需要扩大产业转化,把农谷建设成为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湖北农谷实业集团应把更多精力放在做孵化器上,成为创新创业基地,尝试做风投,以“金种子”方式培养上市公司。

  擦亮中国农谷金字招牌,还应高度重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让农谷成为创新发源地、农业领域的“深圳特区”。目前农谷创新不足,应在农业科技研究、土地制度上做文章,可建设农谷科技交易市场,大量引进农业企业,以企业为载体,搞农业新科技、新机制试点和推广,让农谷再次沸腾起来,真正成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引领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mtksn/202212/t20221221_445943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