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图闻天下 > 正文

稳住农业基本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2-04 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丰收之都

  

  丰收乐章

  

  丰收的喜悦—涪陵榨菜

  

  智能机器人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鱼菜共生AI工厂作业

  

  田间来了青年直播带货团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重庆经历了战高温、战干旱、战疫情的严峻挑战。

  这一年,全市克服罕见高温干旱、局地病虫害加重发生等困难,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070万亩、超国家下达任务58万亩,实现了大灾之年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全年出栏生猪预计达到1900万头,蔬菜产量突破2200万吨,水产品产量56.6万吨,均保持稳定增长。

  这一年,全市制定《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十条措施》、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23条措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易返贫致贫对象2.84万户、8.6万人,推动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的脱贫户,脱贫群众实现务工就业79.93万人,产业帮扶对脱贫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帮扶举措;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吸引5836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2319个村。

  ……

  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守住守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获得国务院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督查激励,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4个,累计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60个,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农业强 产业兴旺迈上新台阶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

  2022年以来,全市上下克服高温、干旱、疫情的严峻挑战,始终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市领导包片、部门领导包县的粮食生产责任机制,成立粮食“三稳”工作专班,制定稳定粮食生产10条措施,分区县、分水稻等重点作物品种,下达粮食生产任务清单,分解到乡镇,落实在田间地头。

  为此,各区县党委、政府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从讲政治高度把粮食生产措施抓实、抓细、抓落地,千方百计确保全年粮食丰收,油菜实现面积、总产、单产“15连增”。首年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2.02万亩、大豆播种面积161万亩,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针对罕见旱情,迅速启动“战高温干旱、保秋粮丰收”行动,及时组建19个技术指导组、412支“抗旱科技小分队”指导抗旱保生产,补改种晚秋作物,全力减少因灾损失,实现大灾之年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完成2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实施57.8万亩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建设,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5万亩,在19个区县开展酸化土壤改良示范19万亩。同时,首次将耕地保护实行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通过推广优质粮食品种、广泛应用农业机械等,在巴掌田里扎紧“米口袋”。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在抓好粮食安全的同时,重庆乡村产业也迎来蓬勃发展。

  重庆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山高坡陡、地块零碎,要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必须向全产业链要效益,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为此,重庆将产业振兴重点转向提质增效。

  通过狠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积极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出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品牌农产品网销行动等,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累计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7个,获批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各2个,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4800亿元。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预制菜、火锅食材等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新获批2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预计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5%以上。

  “农业要强,必须突出品牌引领。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重庆重点打造“巴味渝珍”“三峡柑橘”“重庆火锅”“重庆小面”系列公用品牌。

  目前,“巴味渝珍”授权主体达292家、授权产品701个;“三峡柑橘”授权592家,产品出口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奉节脐橙、涪陵榨菜、荣昌猪品牌价值分别达182亿元、147亿元、37亿元。重庆特色农产品逐渐摆脱以前有品质无品牌,或品牌价值较低的困境。农业农村地方标准增加到596项,认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达3392个。

  同时,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得益于重庆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解决关键问题,构建从创新源头到推广应用的完整链条。

  科技创新多点发力,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新增7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发布农业10大引领性技术和50项主推技术,与中国农科院开展创新合作项目14个。数字乡村加快成势,“三农”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建成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70个,渝北区、巴南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阶段性评估分别位列全国第2名、第7名。

  此外,重庆把实施种业振兴工程作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深化实施种质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启动新一轮全市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市保存各类农作物资源7万余份、畜禽遗传材料1.5万余份,基本实现地方种质资源“应保尽保”。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加快建设区域性畜禽基因库,选育油菜、果蔬等主栽作物品种200余个,“庆油8号”油菜含油量高达51.54%,5年来累计自主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超过100个,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5%。

  乡村美 补齐短板乡村更宜居

  白墙灰瓦的民居、幽静整洁的院落、绿色如黛的青山……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画里乡村、梦里乡愁正越来越多地在巴山渝水间实现。

  2022年以来,重庆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小组团、微景观、生态化、有特色”的思路,有序推进。

  隆冬时节,走进奉节县云雾乡屏峰村六组村民刘金培家,冲水式厕所干净整洁,墙壁四周贴满白色瓷砖。“改厕后安逸多了!”一家人的如厕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刘金培十分高兴。

  农村改厕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头戏。全覆盖、拉网式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6.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85%。

  除改厕外,重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市100%的行政村和95%以上的自然村组,4005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占比达到50.4%;建设89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40公里管网,整治了30条农村黑臭水体;累计改造农村危旧房9.96万户,整治提升旧房32.8万户;安装路灯或庭院灯37.7万盏,评选最美庭院7.8万户,创建美丽宜居乡村243个,累计创建成功1482个,基本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的整体转变。

  绿色发展底色更足,累计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5个,江河水面常态化保持“四清四无”,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到40.3%、40.6%,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90%、95%以上。

  此外,围绕提升现代乡风文明水平,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市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巡回宣讲8200余场、受众达55万人次。重庆还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发放新风尚宣传礼包6200余份,实施“家和计划”项目44个,不断丰富乡村文化产品。推广“三事分流”“五员共治”“清单制”“积分制”等治理模式,加快建设村级大院、乡村书院、农家庭院,累计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9个,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8%,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农民富 腰包更鼓日子更红火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重庆不少区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大胆创新,将许多闲置的、无形的资源变出了价值。

  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甚至将风景资源以495万元折价入股,其中包括河堤、夫妻树、观光步道等景点、设施,与一家企业合作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三变’改革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今后,重庆将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继续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原则,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种路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更多农民享受改革红利。

  截至2022年三季度,全市“三变”改革村稳步扩大到3797个,占比超过40%,忠县、丰都县等已全域推进“三变”改革,617万名农民受益;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5亿元,村均达到17.7万元。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jdtp/202301/t20230116_1150633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