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农村土地 > 正文

芜湖市:创新思路抓提升 凝心聚力促成效

发布时间:2023-05-20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芜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一线现场调研亲自部署,确保总书记的指示落实落细。2022年芜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共落实资金11.72亿元,亩均投入2536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95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比重达87.9%,大力提升建设标准和质量,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一、高标准农田+绿色生态

  一是统一建设理念。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新时期建设绿色生态农田的工作部署,市级出台12项制度、办法,细化项目管理,厘清各方职能。召开市级培训会,统一各县区建设绿色生态农田的理念,在初步设计编制中加强对设计人员培训,组织专家开展多轮评审把关确保落实“高标准农田+绿色生态”建设思路。二是优化项目布局。统筹考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农田水系分布、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周边村庄排水现状等因素,充分利用现有河流、沟塘和渠道,合理布设生态湿地。优化道路布局减少硬化道路,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砂石路,砂石路面铺设细黏土、播种狗牙根草,利用草根固结碎石保持水土;三是打造“三生融合”和美田园。建设生态沟渠和生态堰塘,推动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增强农田自身生态修复功能;建设可供农民生产劳作之余在田间休憩的歇息凉亭等工程,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连续4年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全省第1。繁昌区2021年新港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确有防冲刷、固岸要求的排灌沟渠采用仿木桩、生态空心砖、种植水美人蕉等耐肥水生植物,建设生态衬砌渠道,利用现有河流种植芦苇,降低水体氮磷浓度,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优选乡土树种青梅作为林网主导树种,弘扬乡土文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

  二、高标准农田+耕地保护

  一是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造。2022年芜湖市将全部46.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和30%以上耕地通过“大托管”服务、主体引领等纳入“小田变大田”改造,增加有效播种面积2587亩保障粮食增产。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召开村民、党员、两委会议层层发动,组织党员干部、“五老”人员入户走访,系统宣传“小田变大田”改革重要意义,让群众成为改革的知情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推动“小田变大田”改革;利用村集体土地流转服务费补贴腾退的“小大户”损失。通过“小田变大田”改革,镜湖区方村街道土地流转率达90%,农民亩均增收1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30-50万元。二是多措并举提升耕地质量。各项目区结合耕地质量监测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引导秸秆综合利用、绿肥种植、保护性耕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酸化土壤改良等项目,向项目区集聚,协同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确保耕地质量提升措施覆盖率达到100%。探索解决当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建设影响农业生产茬口导致的冬闲田问题,引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技术支撑开展春播绿肥油菜、肥田萝卜种植试点,提升耕地质量。三是探索新增耕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平台,将耕地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考核。在初步设计中会同自规部门认真比照“图斑”、实地勘探,通过优化项目区布局,闲置、损毁、退化非耕地整治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同时在保障项目区“沟、渠、路”建设标准不降低的基础上实现新增耕地1128亩。

  三、高标准农田+产业发展

  围绕芜湖市委、市政府打造“智慧芜湖大米”品牌,争创乡村振兴第一产业的目标要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智慧芜湖大米”品牌建设有机结合。一是服务种业发展。2021年弋江区白马街道、火龙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照标准化试验地要求投资142万元打造110亩万株秧苗“对号入座”的试验田,利用我市青弋江种业、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种质资源优势为“智慧芜湖大米”量身定制聚集优质、香型、长粒、抗病等优良基因的优质品种。二是扶持基地建设。2022年经过认真遴选在项目区内设置18个“智慧芜湖大米”基地,推广“智慧芜湖大米”种植面积15万亩,让高标准农田项目和“智慧芜湖大米”紧密挂钩,产出“智慧芜湖大米”市场价每斤19.8元,较普通大米高出17.7元。三是创新种植模式。无为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推广稻虾轮作技术,以虾养稻,大幅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提升稻米品质。结合“智慧芜湖大米”创立“江十月”“孺东”“徽全”等生态稻虾米子品牌,通过春季养虾、夏季种稻,亩均水稻产出600公斤、龙虾产出175公斤,年亩均纯利约3040元。2022年芜湖市粮食单产亩均417公斤,位居全省第一。

  四、高标准农田+数字农业

  根据年初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制定《芜湖市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实施方案》,融合农艺、农信、农机等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大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建成全国首个主粮领域地块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2022年共建设数字农田2万亩,计划在十四五末建成60万亩数字农田,为农业赋能增效。一是农业生产全程信息化。通过在田间布置农业气象站、虫情测报灯、土壤墒情仪、智能化灌溉和无人机等设备,布局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实现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全程全方位感知,做到病虫测报、气象预警、生长期监测等农业农艺大数据的采集和集群协同作业,让水稻种植走向数字化。二是农艺技术全程最优化。通过生产过程数据分析,结合氮肥高效利用技术、再生稻-油菜轮作、水稻育秧箱全量施肥技术等现代水稻种植技术,总结出一套“产前给予种植模式和品种规划、产中给予种植技术指导、产后给予种植效果分析总结”的水稻全流程农艺技术服务规程,提供最优生产路径,让高品质水稻种植走向标准化。三是农机作业全程无人化。建立以数据为纽带的智能农机+智慧农业双轮驱动机制,构建智慧农艺、农机物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三合一的数字体系,实现了水稻耕、种、管、收全流程农机作业服务,做到“耕得平、种得好、管得住、收得快”,让农机作业走向无人化。实现水稻生产减种、减水、减肥、减药、减工,增产、增收“五减两增”目标,亩均增产水稻80公斤,节约生产成本约180元。

  打印本页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ntjs/ntzx/567522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