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关于做好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7-27 来源: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鲁农科教字〔2023〕24号

  各市农业农村(畜牧兽医)局,沿海市渔业主管局: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23〕14号),为深入指导各地落实人员培训、集成示范、指导服务等任务,充分发挥补助项目强队伍、推技术、带小农的基础支撑作用,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持续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水平,满足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需求,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现就做好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等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任务,组织引导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履行好促转化、推技术、做示范等公益性职能,支持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发展,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方法,集成组装先进技术模式,加大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展示和推广力度,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实施原则

  (一)聚焦重点,服务大局。聚焦大豆玉米等主要粮油作物,打造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以县域为单元筛选推广适宜品种、形成综合技术解决方案,落实大豆玉米等推技术提单产技术要求。重点支持实施意愿强、完成效果好的县(市、区),向大豆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倾斜。

  (二)明确导向,分块实施。以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为导向,完善技术推广服务配套设施设备,大力培育农技推广骨干人才,促进基层农技人员更好履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壮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力量,鼓励拓展服务领域,提供个性化、全流程、高质量农业科技服务。以助力产业发展为导向,在有需要的地方继续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招募一批关键时刻顶得上、技术服务有特长的特聘农技员。

  (三)完善体系,形成合力。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规范化发展,优化服务、增强活力、提升效能,切实发挥农技推广主渠道作用,不断完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积极引导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高校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建立健全有效引导专家教授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人事管理、考核评价、绩效激励等规章制度,推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促进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向农业主战场流动。

  (四)过程管理,注重实绩。以农技推广服务实效、服务对象满意度等为核心内容,通过集中交流、实地核查、交叉评估等多种方式,开展全过程全覆盖绩效评价,确保评价过程、评价结果更具客观公正性、更体现财政绩效目标。

  三、工作目标

  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支撑服务三农中心工作作用不断增强,在粮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盐碱地综合利用、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介一批主导品种,推广500项(次)以上先进适用主推技术,建设222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在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开展500场(次)以上的技术示范展示活动,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对全省1/3以上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先进成果普及培训,培育1000名以上业务精通、服务优良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招募1000名以上特聘农技员,重点开展技术、设施、营销等技术服务,发挥科技帮扶作用。定向培养220名公费农科生,为2019级公费农科生落实定向就业单位。

  四、重点任务

  统筹考虑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机化等产业(行业)领域,原则上农业生产大县全覆盖,全省任务县不少于100个。

  (一)促进大豆先进适用技术集成落地。贯通农业科研、推广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主要依托市县农技推广机构、市级农科院所、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建立健全大豆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体系,聚焦大豆重点县和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落实高油高产品种筛选、技术集成创新及推广普及应用等任务。全省35个大豆重点县和5个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都要明确1名负责人、1名技术联络人,并积极对接联系农业农村部确定的技术支撑单位,制定本区域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工作方案,落实“一县宜品”“一县一策”相关任务,推广高油高产大豆品种,集成推广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开展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促进技术交流与信息共享,推动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取得实效。此项工作另行通知。

  (二)支持稳产保供任务落实。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要求,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试验示范、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防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盐碱地综合利用、农业防灾减灾等技术服务,强化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责履行。支持35个大豆重点县、18个玉米生产大县,针对大田单产偏低等问题,每县明确5名科技骨干负责全县技术指导和培训,每县要组织大豆玉米生产主体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不少于10次、人员不少于500人次。豇豆集中生产区要着力做好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等重点工作,棉花主产区要突出抓好全过程机械化技术推广普及工作。

  (三)提升农技推广队伍能力素质。完善省市县三级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省级遴选农技推广骨干人才,依托优质培训机构,统一组织连续不少于5天的脱产业务培训。市县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分产业、分层次、分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其中实训课程不少于3天,确保1/3以上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接受培训。支持县乡农技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以工作实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标准的农技人员绩效评价机制,建立责任制度和考评制度,明确农技人员服务的区域、内容和要求,推动收入分配与绩效评价相挂钩。扎实开展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公费农科生需求计划征集申报工作,配合有关高校做好公费农科生招生录取、签订协议、过程培养、实习实训等服务工作,协调组织、编办、人社等部门为2023届毕业公费农科生落实定向就业岗位,做好就业指导、毕业派遣、人事接转和报到等工作,确保毕业公费农科生顺利入职,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农技推广队伍。

  (四)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发展。支持农业科技服务公司、专业服务组织、科技服务能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社会化服务力量,创新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等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生产管护、存储加工等全程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牵头建设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引导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主体规范作业标准,特别是农机手技术服务标准等,集成综合技术方案,不断提高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投入品精量施用等科技服务水平。鼓励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建立“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先进技术试验示范,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农业科技服务。支持各市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服务效果好的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其在粮油生产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涉农科研院校发挥人才、成果、平台等优势,推广科技小院模式经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五)加强先进技术试验示范。东营、烟台、潍坊、济宁、德州等市要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管理,制定年度建设方案并报省厅审核,明确年度技术示范和服务任务,健全管理评价制度,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带动作用。每县建设不少于2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统一树立“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识牌(样式见附件)。各市要参照国家示范展示基地建设标准,建立不少于1处省级示范展示基地,省厅将开展评估认定工作。各类示范基地要重点向主要粮油作物生产重点片区、集中展示片区倾斜。建立健全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支撑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民遴选科技示范户,加快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模式。完善省市县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推介机制,每县都要遴选发布年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通过示范基地和示范户进行示范展示。

  (六)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聚焦粮油等重要农作物,针对农机农艺融合、减损提质及盐碱地改良利用等单产提升关键环节技术需求,组建41个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团队,推动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业企业、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资源整合、合理分工、高效协作,探索建立一体化链条式新型农业技术协同推广模式,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优势互补的农技推广协同服务机制。每个推广团队都要总结凝练1套以上高效协同重大技术推广机制模式。

  (七)优化特聘农技员队伍管理。支持各任务县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从“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招募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技术专长、服务意识协调能力较强的人员作为特聘农技员,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在生猪大县、牛羊大县招募动物防疫特聘专员、特聘家畜繁殖员。不断规范特聘农技员管理,核定招募计划、规范招募程序、完善续聘管理,要与特聘农技员签订服务协议或合同,约定服务期限、任务、收入等,组织特聘农技员开展农技指导、咨询服务、政策宣贯,重点强化特色产业农技服务。要加强考核管理,稳定聘任与动态调整相结合,优先续聘考核优秀人员。要强化工作监督,通过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特聘农技员服务管理,对特聘农技员履行任务情况进行在线动态管理,广泛宣传特聘农技员优秀典型。

  (八)创新农业科技县域服务模式。深度支持寿光市、肥城市、费县等3县(市),分别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对口技术单位,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探索科技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县域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方案,报省厅备案。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县(市、区)根据工作实际,与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省厅适时组织认定,对共建意愿强、与技术单位合作基础好的县认定为“山东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深化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核心技术指导县建设,强化体系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融合,每个体系根据实际情况,稳定联系、重点指导1-3个县。

  (九)提高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持续普及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使用,探索推进农技员、特聘农技员注册及核准机制。围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重要农时和防灾减灾技术服务等重点任务,引导农技人员、科研专家、特聘农技员等开展线上指导服务。加快普及“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引导广大农技人员和专家使用“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在线开展业务培训、问题解答、互动交流等技术服务。探索推进将农技人员回答问题情况作为绩效评价重要指标。强化农技推广补助任务成效展示,承担任务的专家、特聘农技员、服务主体等,均须在“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填报服务做法和具体成效。农业农村部继续将平台作为项目推进实施、绩效管理、经费安排的重要支撑,对于年度任务支持的示范基地、示范主体、人员培训、特聘农技员招募、主推技术推广等工作,各任务县(市、区)要安排专人及时填报信息平台,全程线上动态展示,不断完善数据填报和更新工作。要将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和年度任务线上应用,作为农技人员培训的基本课程。

  五、有关要求

  (一)强化组织管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认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促进粮油作物稳产增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公益性服务责任落实。各县(市、区)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照年度目标任务,编制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实施方案,对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推进措施等做出全面、具体、明确的安排部署。实施方案要经所在市农业农村部门审核备案后印发。

  (二)强化绩效评价。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通过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等推进任务落实,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各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绩效管理办法》,所有项目县(市、区)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都要明确固定的农技推广人员,悬挂全国统一的农技推广标志,建立健全工作月历(台账)制度,强化日常动态管理,紧盯执行进度,完善工作档案,严格绩效评价,确保任务实施规范,符合各项规定要求。省厅将加大任务实施绩效管理,开展全过程绩效考评并进行通报。

  (三)强化总结宣传。系统总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和补助项目实施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要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30周年普法宣传等活动,发掘宣传一批在稳产保供、应急救灾中涌现的经验模式、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省里年内将组织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农技推广典型案例“三新一例”遴选推介活动。用好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直播、短视频、长图等新媒体形式加强宣传,通过现场观摩、典型推介、会议交流、媒体报道等多种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全方位展示农技推广体系良好形象和作用发挥情况,全面讲好新时代山东农技推广故事,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良好氛围。

  附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牌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7月20日       

  

  

  附件:

   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牌.wps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zwgk/tzgg/tfwj/202307/t20230725_438305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