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法制动态 > 正文

打牢基础 行稳致远——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扩大试点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3-07-27 来源: "自然资源部 作者:佚名

  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扩大试点工作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探索建立了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验证了调查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和方法的可行性,结合各省实际对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进行多元化探索,初步试验了评估成果应用的实操性和有效性,探索形成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测算分析全国范围内四个维度的评估结果。

  7月18日,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扩大试点工作总结会议上,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双十”(10个省(区)、10个矿种)调查评估扩大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为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会议现场

  调查评估意义深远

  矿产资源是“工业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乃“国之大者”。矿产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当前,我国能源矿产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石油、铁、锰、铜、铝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企,未来锂、钴、镍等新能源和新材料矿产需求还将快速增长,国际矿业形势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安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在国民经济发展统计体系中缺乏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基础数据的统计,缺乏有效调查评估手段,统计数据不完整、方法不统一,基础数据匮乏,信息交流不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家底掌握不清。

  事实上,早在15年前,原国土资源部也曾开展过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等工作,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为没有评估评价制度,彼时也是只进行了调查,并没有形成水平评价结果。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家底,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显得更为紧迫重要。

  “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是全面摸清资源家底现状,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前提。”上述负责人表示,常态化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全面摸清、合理评估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对准确掌握国内资源供应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缓解资源约束瓶颈具有重要作用,是制定国家资源战略、规划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盘活用好找出来有限资源,是守住国内矿产资源安全底线的重要保障。

  实际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作为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上述负责人进一步分析说,开展此项工作,还是统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举措,也是掌握管理薄弱环节、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又是制定差别化激励约束政策措施、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的客观需求。

  “围绕采矿、选矿和综合利用的重点环节,建成调查评估常态化、科学化、标准化和激励约束差别化的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有针对性地建立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平台,研究制定差别化的激励约束政策措施,有利于增强矿山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升矿山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矿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整体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国内矿产资源资源保供能力。”相关负责人表示。

  牛刀小试露锋芒

  作为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工作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可借鉴的经验不多,且时间紧、任务重,需要边试点边探索。自然资源部采取了“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在2017年试点基础上,今年3月-6月,选择河北等10个省(区)和煤炭等10个矿种开展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扩大试点工作。各试点省(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统一进度”,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双十”试点工作如期完成,取得了预期成果。

  “通过这次扩大试点工作,试出了一些不足和问题,探索出了一些新想法新思路,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凝聚了共识,统一了思想,汲取了智慧,为全面建立和推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负责人在总结试点工作时表示。

  据了解,按照工作方案要求的内容和程序,试点地区在试点过程中,探索建立了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验证了调查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和方法的可行性,结合本省实际对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进行多元化探索,初步试验了评估成果应用的实操性和有效性,探索形成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测算分析了全国范围内四个维度的评估结果。

  “这次试点工作调查数据质量总体可控,试点省基本建立了‘矿山自检、市县检查、省级复核、补充完善、专家审查’的数据质量核查检查机制,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现了数据全过程可溯源。同时,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进一步优化。”上述负责人表示,各试点地区还对评估结果的应用进行了多元化探索,确定了“先进名单”和“后进名单”的方法、比例,并结合技术创新项目支持、绿色矿山建设、节约集约示范县评选、矿业用地指标安排、税费优惠等工作分类实行激励措施。对列入“后进名单”的,属矿山组织不力、生产设备工艺落后的,通过约谈等方式对落后矿山提出明确的整改要求;对于区域性问题,及时督促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行比对核实,推动积极整改。通过试点,多措并举探索提出了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差别化激励约束机制框架建议,有助于全面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推进“三化”是方向

  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是掌握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家底”、履行合理利用和保护职责的基础性工作,推进该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显得十分重要。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试点工作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建成调查评估常态化、科学化、标准化和激励约束差别化的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基本建立主要矿种三率指标体系,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来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加快解决。”上述负责人直言,我们要认真总结本次试点工作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基层调查研究,围绕“数据质量好不好、评估标准行不行、评估结果怎么用”等关键问题,抓紧研究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办法》,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据了解,为了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估的“四化”工作,自然资源部将从深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提高调查本底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下一步,要研究优化信息公示系统功能,完善“三率”相关指标数据的上传功能和省级汇总导出权限及审核功能,提升评估工作效率。加强调查评估工作与矿山年度储量报告编制审核工作相结合,把好储量年报审核关,强化矿产资源各类管理数据的共用共享,提高调查评估本底数据的可靠性。统筹信息公示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大业务培训和宣传力度,提升矿山企业数据台账管理和填报人员的业务水平,从源头上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在进一步增强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要区别资源赋存条件、矿石类型、开采方式等因素分类研究适当细化各矿种的一般指标,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其它矿种的共伴生综合利用率一般指标。加强评估规则研究,进一步研究论证按照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分类进行评估和排名的可行性;进一步研究论证将“技术工艺设备、生产效率、生产规模、低品位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纳入评估指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否引入“三率”提升难度系数分类优化调节评估指标权重的设置,增强评估结果的合理性。

  在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要整合已有的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激励约束政策,进一步加强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协同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研究制定可落地的自然资源、财政、税务等优惠政策,切实提出落地措施。如进入“先进名单”的,可在技术创新项目、资源税减免、绿色矿山建设、出让收益缴纳分期、节约集约示范县评选、矿业用地指标安排、共伴生资源出让收益减免等方面优先支持。同时,要按照抓要害抓重点、坚持务实管用的原则,被列入“不达标名单”的,通过通报、约谈、纳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名单管理等方式,按照规定督促整改或惩戒。

  在推动调查评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以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总结本次试点经验和做法,认真总结数据质量把控、评估指标、成果应用等关键环节存在不足和问题,从调查评估范围、周期、方法、标准、组织实施和激励约束等方面研究起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办法》,推动调查评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动态掌握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为促进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提升我国资源能源安全的保障水平、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提供制度保障和基础支撑。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工作意义重大,目标任务明确,后面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我们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一锤一锤钉钉子,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精准落地,取得成效。”上述负责人表示。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kc/202307/t20230724_279482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