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法制动态 > 正文

极端天气考验农业生产

发布时间:2023-08-15 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入夏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屡创新高,对工农业生产、粮食市场、能源供应、资本市场等带来一定冲击。高温对我国相关产业和市场影响有多大,如何应对?推出“高温如何影响经济”系列报道。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高温极端性强,进入夏季以来多次发生区域性高温过程。7月份,世界气象组织宣布,热带太平洋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

  高温带来的不仅是天气炎热,因气温、降水偏离常态而引起的干旱和洪涝,几乎已经成为影响农业气候年景的关键因素。当前,气象灾害多发、重发,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农业防灾减灾,做好预警、提前应对,以减轻高温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农林牧副渔生产受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夏季天气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内常常是烈日炎炎、酷暑难耐。

  农作物对温度十分敏感,气温的高低不仅影响农作物产量,还会影响其品质,当气温超过作物生长发育所能承受的上限温度时就会发生热害。

  据介绍,通常副热带高压脊线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移动,初夏时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北纬20°附近,华南地区开始出现高温天气;盛夏时副热带高压脊线在北纬25°至30°徘徊,长江流域开始进入高温阶段;当副热带高压脊线越过北纬30°,华北等地就会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延昊告诉记者,高温会影响南方水稻生长发育。当江南和华南日均气温高于30℃或日最高气温高于35℃时,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处于灌浆乳熟期的早稻将遭遇高温逼熟,不利灌浆,造成千粒重下降;处于苗期的晚稻易遭受高温灼苗。当长江流域地区日均气温高于30℃或日最高气温高于35℃时,四川、贵州、湖北等地一季稻将遭受高温热害,造成水稻结实率降低、空秕粒增加、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当华北黄淮日最高气温高于40℃时,处于苗期的夏玉米茎叶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卷曲。

  高温少雨还易导致南方和北方农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农业干旱。受高温干旱叠加影响,南方和北方农区易出现中度至重度农业干旱,玉米出现秃尖和缺粒、大豆结荚率降低、棉花落铃增加;灌溉不足地区晚稻秧苗长势弱、分蘖减少,一季稻灌浆出现中断、千粒重下降。高温干旱还会造成柑橘、油茶、茶叶、猕猴桃等经济林果产量和品质下降,持续高温晴热天气容易造成柑橘、猕猴桃等果实出现“日灼”现象。

  高温对畜牧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延昊介绍,一方面,高温会对牲畜本身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引起牲畜热应激,出现明显的生长缓慢、采食量减少、生产性能下降等现象,还会导致动物免疫力下降,极易感染各类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甚至引发日射病或热射病致死。另一方面,高温一般会叠加干旱,造成草原干旱、草原产草量下降,从而影响畜牧业生产。

  高温天气同样给水产养殖带来挑战。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万素琴表示,遇到持续性高温天气,尤其是中午至日落前这段时间,表层水温超过温水性鱼类忍受临界温度,鱼虾蟹摄食、生长受到影响。水温高,水体溶氧率下降,鱼池易出现缺氧泛塘情况。

  厄尔尼诺加剧灾害风险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表明,今年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综合国内外多家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显示,预计今年秋季将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届时,全球气温将被进一步推高,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过去3年,我国南方降水相对较弱,出现了‘南旱北涝’的情况。而今年随着厄尔尼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降水传统意义上‘南涝北旱’的回归。”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对我国冬季气候和夏季降水有显著影响,可能会给我国部分地区带来极端干旱现象,暖冬的概率也会增加。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一般偏少,而南方地区降水偏多,会导致我国南方地区洪涝风险和北方地区干旱风险增加,尤其是次年夏季中国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洪涝风险增大。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高级工程师段居琦表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叠加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部分地区气候发生异常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风险也会增加。厄尔尼诺发展年及次年夏季我国东北地区的低温风险也会增加,东北地区初霜冻时间可能提前。针对后期我国农业生产,东北地区要预防低温冷害对水稻和玉米等作物的影响,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等地要预防秋冬连旱的影响,南方地区要预防秋季低温阴雨天气的影响。

  “南方要防范低温阴雨和寒露风,优选品种,适期移栽培育壮苗,科学施肥促早熟,控水增温防范冻害。北方重点防范秋旱,提前检修灌溉设施,加强旱情监测,减轻干旱损失;尤其冬麦区重点防范秋冬连旱,抢墒适期播种,浇越冬水抗旱防冻,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东北地区重点防范夏季低温冷害和早霜冻,科学肥水管理,促进水稻多生快生有效分蘖,适时追肥促早熟,提高产量和品质。”段居琦建议。

  多措并举守护粮食安全

  高温“烤”验下,相关部门和农业工作者们该如何应对?

  “近些年,我们一直努力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估能力。比如高温发生后作物会不会受到影响?作物是不是在敏感期?我们把智能网格天气预报与作物发育期监测预报、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相结合,形成了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的全国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格点产品,实现了全国5公里分辨率、未来1天至10天、近20种农业气象灾害的格点化监测和预报。”中央气象台生态和农业气象室副主任何亮说,中国气象局今年还成立了“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与模拟”青年创新团队,旨在对中长期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估进行研发,为农业防灾减灾获得更多提前量。

  本世纪以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已在防灾减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农业生产全链条气象保障服务进一步完善。何亮介绍,根据保险行业的具体需求,青年创新团队结合农业气象灾害理论为农业保险部门量身研制了《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损失风险地图》等相关行业产品,为涉农部门和保险公司规避灾害风险、费率厘定提供参考。

  作为推进农业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载体,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气象部门在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5091架次,火箭高炮增雨作业9万次,实施人工防雹作业28万次。

  2022年夏天,我国南方经历了1961年以来最强的高温热浪事件,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面对严峻旱情,多地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助力干旱区域水库补水增容,为人畜饮水、工农业生产用水等提供保障。

  今年4月份,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人工增雨试验基地挂牌成立。该试验基地将通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源涵养、水库增蓄与生态保护修复等提供精细化气象保障,用先进的气象技术手段持续减轻极端高温干旱事件的不利影响。

  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成果正润泽大地,助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效益。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ywxx/202308/t20230814_122359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