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法制动态 > 正文

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跑出加速度——“旅游促乡村振兴助共同富裕论坛”侧记

发布时间:2023-09-11 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

  9月3日,作为2023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主体活动之一,由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旅游促乡村振兴助共同富裕”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举行。

  来自多个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文旅企业、知名高校的代表齐聚一堂,就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参加论坛的各界代表认为,近年来,乡村旅游正日益受到游客青睐,不仅为游客带来文旅融合的全新体验,更体现了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注入共同富裕动力的新图景。

  留住诗意与乡愁,激发振兴新活力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腾格尔歌曲《天堂》中的那片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沿着“草原天路”驱车而行,沿途点点毡房,袅袅炊烟。热情好客的民宿主人,邀请远方的客人喝一碗下马酒,换上蒙古族服装,体验牧民生活……凭借独具草原特色的文旅体验,这座草原小城成为今年暑期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鄂托克旗全旗乡村旅游共接待30万人次,旅游收入2700余万元。在这里,乡村旅游已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动力、共同富裕的新帮手。这个总人口只有16.8万的小城,如今已迈进全国百强县之列。

  “鄂托克旗到处是奶茶飘香、到处是迷人的敬酒歌。”鄂托克旗副旗长那顺德力格尔说,“我们通过全时、全域、全民、全面、全力参与的旅游品牌建设,逐渐形成政府重视全力推动、群众广泛深入参与、游客深度融入体验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到向往的地方感受向往的生活。”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回归乡土,感受乡愁与诗意,正成为人们旅游的重要选择。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系统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中国旅游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就已达到30.9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一半以上,总收入1.81万亿元。

  乡村旅游,不仅要让游客能看青山绿水,还要能吃农家饭、听农家曲、感受农家生活。7年前,甘肃省陇南市朱家沟村偏僻、落后、闭塞,以“三多”出名——光棍多、贫困户多、流失人口多。“如何让朱家沟的村民坐在家门口挣钱,把‘乡愁’变成‘产业’?”带着这样的问题,2016年3月,村民朱彦杰毅然放弃城里的事业,赶回朱家沟做起了志愿者。

  他带领村民流转闲置房屋,以“福禄寿喜财”为主题,打造“五福临门民宿”;组织村内十几户“茶饭好”的妇女们做起地地道道的地方小吃;让老艺人弹起土琵琶,唱起毛山歌;让打铁的老匠人恢复老铁匠铺;把多年不用的石磨修缮好,村里的老大妈磨起包谷珍珍和荞面……

  “游客多、产业多、外来媳妇多”的“新三多”,取代了“老三多”。靠着特色乡村体验,朱家沟辐射带动了周边20个村的经济发展。农家乐、精品民宿和田园综合体等旅游项目落地开花,带动260人在家门口就业,3800人直接受益,7600人间接受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20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以前的3600元上升到如今的12800元。

  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门先后推出159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通过品牌打造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市场吸引力。根据省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汇总统计,全国已有超过6万个行政村开展了乡村旅游经营活动。

  “吸引更多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体验乡村旅游、爱上乡村旅游,让乡村成为人民群众一解乡愁的‘栖息地’、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乡村旅游与创意产品指导处处长张晓莉表示。

  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旅游“双向奔赴”

  随着各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愈加清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游,很多地方走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对农村全域进行环境整治提升。在西部环莫干山区域,先后关停笋厂、竹拉丝厂,限制生猪养殖,并于2005年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和美家园,德清在山水乡村之间逐渐铺就成一幅全域大花园的美丽画卷。

  2007年,南非创业者高天成在莫干山骑行时发现,这里是他追求的“世外桃源”。在莫干山三九坞一带,他在政府支持下,租用闲置农舍,运用低碳环保理念,精心设计改建度假屋,建成了第一家“洋家乐”——裸心乡。这在长三角立即引起轰动,每间一夜上千元仍一房难求。之后,高天成在莫干山先后建成裸心谷、裸心堡,1张床铺年贡献税收最高达12万元。

  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志方表示,“洋家乐”民宿在德清的产生与发展,既具有“无中生有”的突破性和偶然性,更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如今,走进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纺织企业,看不到传统印染的滚滚浓烟、汩汩污水,却创造了远高于以往的利润价值。这一切缘于当地痛下决心,关停数以千计的传统印染企业,重组最优秀的企业集聚发展。

  柯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宏亮说:“柯桥山水风光旖旎,人文底蕴深厚,为乡村文旅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绿色蝶变,绿色发展。如今,柯桥结合江南水网地区腊月民俗,打造了安昌腊月风情节;结合古村落资源,推出了冢斜古村文化旅游节;对应农时农产,持续做大做强春兰节、梅花节、春笋节等农事节会。

  任宏亮认为,只有将资源转化成产业,将美景转化成体验,才能真正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勃兴。

  绿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绿色发展与乡村旅游“双向奔赴”的故事俯拾皆是。

  张晓莉指出,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久久为功,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旅游+”融出乡村好光景,激发共富新活力

  星空露营、田野研学、“村BA”、村超、村艺会……今年,文旅“新玩法”创造了不少“热词”,也带动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不难发现,旅游的“边界”正在进一步拓展。

  “旅游+”正如一双翅膀,带动许多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释放强大创新动能。会上,嘉宾们分享了各地“旅游+”融合的新案例。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桃力民村以“旅游+红色文化”,推出红色乡村旅游品牌;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以“旅游+工业”,打造矿山工业旅游新名片;江苏省苏州市树山村以“旅游+艺术”,打造特色文创IP……不同的“加法”满足不同的需求,碰撞出多样的火花。

  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还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和非遗文化的有机融合。准格尔旗便是其中之一。

  “你知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弯里有几十几条船……”这曲传唱在黄河岸边的《天下黄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的代表性歌曲。为了将这门本土艺术传承下去,准格尔旗举办漫瀚调艺术节,排演漫瀚调音乐剧等,吸引了更多游客。

  准格尔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杜彦斌表示,准格尔旗正在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切实筑牢北疆绿色生态屏障,通过“企地共建”“工业+科技+旅游”等多种模式推动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蔚治国表示,强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与旅游结合,能有效打响乡村旅游品牌。

  而对非遗文化资源并不那么丰富的地区来说,也有“蹊径”可走。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给出自己的见解:“‘旅游+’拼的不仅是物质资源力,更是创意资源力。”

  自去年7月至今,贵州台江“村BA”和榕江“村超”先后出圈,火遍全网。一年的时间里,前者已上升为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后者还与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英超)签署战略协议,双双续写新的传奇。

  “足球哪里都可以踢,为什么恰恰在贵州榕江火了?这是创意的成功。”李玮表示。以赛扶产、以赛促文、以赛助旅,贵州“旅游+体育赛事”的生长模式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激活乡村经济新活力。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预测,到2025年,全国乡村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乡村旅游年均复合增速将达到3.8%。要达到或超额完成这一目标,与会嘉宾认为,还需要更加注重乡村文旅的激活与焕新。

  周志方表示,要进一步深度融合,创造更丰富的文旅新业态,“加强文旅融合、数旅融合、农旅融合、体旅融合,把艺术村、交响乐、话剧中心搬到乡村景区,让传统农事、非遗文化、品牌赛事来丰富度假业态”。

  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项目总监何慧指出,乡村旅游要乘上数字化快车,进一步提升数字能力、推动数字营销,探索“乡村旅游+数字经济”新路径。飞猪旅行社会责任部总经理何栋超认为,未来,随着乡村数字化转型加快,将催生更多新型产业形态,为乡村旅游带来新发展。

  “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将乡村旅游变成凝聚合力的纽带、沟通城乡的桥梁、温暖人心的春风,让更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张晓莉表示。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ywxx/202309/t20230906_1231018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