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主要应用技术

发布时间:2023-11-09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属于水处理范畴,其关键是从水处理效率和水质改善等方面降低成本、净化水质,有效减少养殖过程对周边水环境的依赖。到目前为止,在生产实际中,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形式主要包括池塘“三池两坝”、分区净化、湿地净化、设施净化。

  一、“三池两坝”技术

  该处理工艺是集物理沉淀、填料过滤、曝气氧化、生物同化等于一体的处理技术,通过对养殖区沟渠或边角池塘进行适当改造,在实现最低投入的前提下实现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该工艺不仅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还具有建设成本低、占地面积小、不需要硬化土地且后期维护简单的优点,并针对不同养殖品种提出了各处理单元的参数建设方案,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高效的特点。

  二、池塘工程化分区净化技术

  池塘净化主要依据过滤、沉淀、吸附、氧化、降解等技术原理,在措施落实上有砂滤、网滤、曝气、水生植物处理、水生动物处理等。传统池塘养殖中常用的过滤池都是快滤池类型,效果与所用的过滤填料有关,多种组合填料比单一填料的过滤效果要好。过滤法最大的缺点是由于水产养殖水中悬浮物相当多,在短时间内会形成堵塞现象,需配合定期清洗或更换填料,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该技术的特点是简便易建、成本低,但见效慢、场内有局部污染。

  三、稻渔共作尾水处理技术

  该技术采用渔农综合循环利用模式,使养殖尾水处理与稻渔共作相结合。养殖尾水直接进入稻田。稻田中养殖鱼、虾、蟹等经济动物,消除田间杂草和水稻害虫,并疏松土壤;水稻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净化水体,净化后的水体再次进入养殖系统进行循环利用,形成一个闭合的稻渔互利共生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一水多用、生态循环”。

  四、池塘养殖底排污尾水处理技术

  该技术利用物理与生物净化相结合的方法,在养殖池塘底部修建排污设施,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含残饵、粪便等有机颗粒废弃物的废水排出池塘,经固液分离、过滤、鱼菜共生净化等处理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而固体有机颗粒物可作为农作物有机肥。

  五、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人工湿地是一种复杂的多功能生态系统,利用物理过滤,化学吸附、沉淀,植物过滤及微生物作用等方法,能有效去除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还能去除一定的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悬浮物(SS),具有很高的净化能力。

  六、工厂化设施净化技术

  工厂化设施净化原理与池塘净化类似,但技术上更加细化和专门化。设施净化的特点为效果好、占地面积少、成本高。水产养殖尾水中溶解或不溶解的杂质,粒径大都在1纳米到0.2微米,属胶态体系,不能借重力作用沉淀,也不能以过滤方法去除,只能靠药剂破坏其稳定性,使胶体颗粒增大才能去除。一般情况下,从1纳米到100微米的颗粒均可用凝聚处理,所以利用设施进行凝聚处理在分离技术中既重要又广泛。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利用活性炭特殊的吸附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碎屑、蛋白质、类脂物、异臭物、农药、游离氨、色素等物质。但由于吸附介质易被悬浮物堵塞,且处理水量小,处理成本相对较高,该技术在水产养殖场中应用较少。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yw/syjs/scyz/202307/t20230703_234099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