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乡村振兴做示范 农业强区走前列

发布时间:2023-11-09 来源: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确保稳定粮食、生猪、蔬菜三个产能,做强粮食加工物流、油料加工、肉制品预制、葱蒜四条产业链,围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增收、农业项目招引、351果蔬农旅经济带打造五大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区。

  聚焦“国之大者”,坚决扛牢压实粮食保供重任

  发挥大丰种业和耕地优势,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安全。一是擦亮大丰“芯”。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攻关“卡脖子”技术,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以制种大县项目建设和区企合作共建为抓手,大力发展种业经济,年内建成常规稻麦繁种3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8.5万亩,年加工2万吨杂交稻种规模,提供2000万亩水稻种植,可满足全省近一半人口的全年口粮。依托万建民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深入推进种业研发,培育种业新品种4个,种业产值突破45亿元,2家企业进入全省种企销售前10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亮点和标杆。二是守好大丰田。以吨粮田建设为目标,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度15.7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面竣工验收,2023年度1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7月份开工建设,年内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用好用足提档升级改造资金,围绕平整土地、农房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等,每年投入不少于一个亿改造提升农田5万亩,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坚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全面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三是装实大丰仓。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区的头等大事。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突出抓好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在18亿斤以上。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水稻选择优质食味品种,小麦分区域选择强筋、弱筋和中筋品种,油菜选择高产优质双低油菜品种,实施精准播种;推进精准施肥,用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实施精准测报,适期用药,重大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推动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融合发展,提高粮食生产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确保粮油产量增加3%。

  聚焦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不断提高农业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一是链式化招商。把产业链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常态化召开项目推进会、开展集中观摩、组织招商推介,年内新招引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6个以上。做强粮食加工物流产业链。以港区国家粮食(食品)加工物流产业园创建为载体,高质量规划、高标准推进,年内实现粮食仓储能力200万吨,周转交易量500万吨,优质稻米加工能力50万吨;加快与先正达集团中国、光明集团对接,深度开展种业研发、农产品加工合作。做优油料加工产业链。以佳丰粮油为链主,延伸食用油、营养油加工研发,佳丰油脂年销售突破50亿元;引进益海嘉里、福临门、鲁花等龙头企业,提升油料加工水平,形成品牌效应。做大肉制品预制产业链。以益客、恒阳、苏合等食品企业为链主,提升生猪、家禽加工能力;对接广东温氏、厦门佑康农业等上市企业,通过入股扩大市场、扩大总量。做大葱蒜产业链。以江东、伟景农业龙头企业为链主,发挥葱蒜协会牵头作用,提升特色产业生产基地种植水平,率先建立葱蒜生产标准;突破葱蒜精深加工,招引葱蒜冷链物流、净菜加工等企业(项目),延长葱蒜生产、加工、流通产业链条。二是园区化集聚。围绕市现代农业园区“等级创建”,进一步明确规划布局、发展定位、产业特色,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坚持因地制宜、一园一策,全力抓好351省道果蔬农旅经济带建设,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351省道果蔬农旅经济带带动农民就业2000人,吸引游客200万人。系统推进斗龙港渔港经济区建设,坚持“渔港、渔产、渔村”联动发展,优先发展水产品交易加工、休闲渔业等产业。三是品牌化推进。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实施“两品一标”提升行动,年内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5%以上。用好裕华大蒜国家地理标志,鼓励大桥大葱争创国家地理标志,推动标准化、品牌化、链式化发展。做好梨文章、讲好梨故事,抓好梨木再次利用,开发梨延伸产品,做响“真的梨不开你”品牌。以“大丰仓”品牌为引领,与旅游景区土特产经营店、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大型商超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上海以及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乡土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做强裕华羊肉、小海香肚、刘庄麻辣鸡、草堰松花蛋等地方特色品牌,保持产品特色、提升产品质量,推动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

  聚焦宜居宜业,全面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

  认真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成功经验,聚焦农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抓整治,着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坚持镇为主导、村为主体,小成本、小细节、小样板,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中力量整治351省道、四卯酉河,巩固提升陈李线、老斗龙港整治成果,全面提升重要交通要道沿线环境面貌。围绕“十四五”全面消除旱厕、全面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目标,全年实施户厕改造整村推进20个,新增农村改厕1万户。健全完善基础设施,新增农房改善3000户,新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省级传统村落各1个。二是农村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切实提升村级卫生服务水平。坚持探索创新,在基层挂牌成立家庭药师工作室,推动镇卫生院、社卫中心开展家庭医生预约上门、家庭病床等服务。持续提升农村学校“改薄”计划,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硬件改造和信息化建设,2023年100%学校达到精细学校标准、60%学校办成精致学校、20%学校办成精品学校。着力提升镇村医保服务水平,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保经办服务网格全覆盖,持续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创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县。完善农村养老设施体系,依托新丰镇、西团镇、大中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面向社会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康复护理等服务。实施“美味颐养”惠老助餐工程,聚焦农村老人“做饭愁、吃饭难”问题,2023年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性“长者幸福食堂”10个。抓好农村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达标率、公共数字文化乡村覆盖率均达100%。三是强村富民增收行动。鼓励村集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耕地渗溢面积增收。支持村集体兴办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接农业生产“耕种防收”全程服务。每个板块选择2个村试点,成立劳务公司等经营实体,承包垃圾收集运输、环境整治提升、公共设施维护、绿化工程管护等,增强“造血”能力。鼓励村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领办合作农场,每个板块选择1个村试点,2023年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50万元。推动农民就业创业抓增收,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6000人,回乡务农青年创业占比达16.9%。培植新型主体抓增收,鼓励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年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家、省级家庭农场3家。坚持惠农强农抓增收,认真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持续加大政策性惠农力度,使农民真正在涉农补贴中得益受惠。

  聚焦基层基础,着力提升乡村振兴组织水平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在组织、政策、人才等要素保障上全面发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推进落实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强化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实施乡村振兴“书记工程”,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组织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对在农村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二是坚持农村优先。把农业农村作为重点保障领域,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到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发展特色产业、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给予支持。区财政设立农业发展支持基金,扶持农业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引导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对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单列信贷计划。三是坚持人才兴农。培育壮大乡土人才队伍,健全区镇村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引进农村基层急需紧缺人才。实施乡贤计划,每个镇(区、街道)选择1个村试点,搭建载体招引乡贤智力回乡、资金回流、信息回传、人气回聚,参与家乡发展。持续推进乡土人才“三带”行动,支持“土专家”“田秀才”办企业、兴实业,鼓励有志回乡务农青年创业。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覆盖所有镇村。实施村干部学历“8090”计划、“创业支书”培育计划,开展百名菁英强村行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3/8/31/art_13274_1100045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