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关注农地 > 正文

我国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及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15 来源: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我国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及模式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解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滨海地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绿色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当务之急。

  我国滨海地区集中了全国70%以上的工业人口和基础设施,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带,也是人海关系最为紧密和最为敏感的区域。当前,我国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与压力并存的特点,生态文明建设与陆域相比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积极探索滨海地区经济社会与海洋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突出陆海联动,加强陆域、沿海、近岸、海洋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前提。

  我国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随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突出区域一体化、坚持陆海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各滨海地区的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初显。

  部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

  国家及各部门通过试点示范方式,鼓励和推动各地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路径和形态,打造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案例和实践样本。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共命名了六批468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

  经统计,滨海地区共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4个、“两山”基地8个。这些地区充分结合滨海特色,积极探索陆海统筹型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模式,为其他滨海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参考。

  此外,原国家海洋局共命名了两批共24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些滨海地区先行先试开展海洋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对于推动其他滨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沿海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我国滨海地区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关于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经统计,20年来我国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持续改善,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由2001年的41.4%提升至2022年的81.9%,劣四类水质比例由2001年的34.5%降低至2021年的8.9%。此外,我国入海河流断面水质也逐步改善,劣V类水质占比近年来逐渐降低,由2006年的33.3%降低至2022年的0.4%。

  区域统一协调机制初步建立

  我国海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打破了海洋管理陆海分离的状态。部分滨海地区也探索建立了区域协调机构,出台了相应的协调机制。如粤港澳大湾区以“一国两制”为基础,建立了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搭建了专责小组负责的区域性平台,通过行政协议、共同规划、信息共享等方式,构建起了多主体、多层次的区域协调机制。环杭州湾地区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决策部署;相关城市协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大亚湾地区先后印发低碳生态专项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等,协同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滨海地区依托海洋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体系、集聚高效的产业体系,以区域内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区域组团式发展,组团内各地区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趋势不断增强,形成若干用地少、效率高、要素集聚能力强的生态产业集群。如渤海湾腹地京津冀三省(市)处在不同发展阶段,通过推动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推动三地实现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构建起现代化的沿海生态产业带。莱州湾腹地山东省以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为指引,加快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腹地广东省出台《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并发布我国首部海洋经济地图,助推滨海地区生态经济发展。

  我国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模式

  结合多年来的业务实践及现场调研,笔者对滨海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典型案例和经验模式进行了凝练总结。

  守护碧海蓝湾提升海洋生态资产模式

  该模式以改善陆海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重点打造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全过程、多层级生态安全体系,持续加大碧海蓝湾、绿水青山保护力度,呵护生态颜值。如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大力推进海沧湾岸线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海域滩涂清淤、马銮湾生态整治、岸线建设、岛屿开发与保护。福建省东山县统筹推进海湾、海滩、海岛、海水、海砂“五海”保护,率先在全省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浙江省嵊泗县积极推进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严格实行海洋执法月巡查、海洋联合执法,对保护区内岛礁实行封礁管理,严厉打击破坏岛礁资源的行为。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创新“围而不填”保护性开发模式,在全国首创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评价指数体系标准,实施“小岛迁、大岛建”策略,建成鹿西鸟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实施退渔还海、修岸护海、治污净海、绿色养海、文化兴海五大碧海行动,其中海龙湾修复整治工程是全国首个退岸还海修复整治工程,昔日“黑煤场”,重现“金海岸”,生态资产不断提升。

  顶层设计助推滨海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该模式注重发挥体制机制的引领作用,通过构建完善陆海统筹生态文明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体系,率先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等,为提升陆海生态文明治理能力提供示范样板。如广东省深圳市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确定为深圳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全力推进创建一所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成立一个深圳海洋科学研究院,打造一个全球海洋智库,建设一个深远海综合保障基地,打造一个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打造一个以中国海工为代表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建设一个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创设一个海洋产业发展基金,设立一个深圳国际海事法院,举办一个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十个一”工程建设,积极打造陆海融合、经济发达、科技创新、生态优美、文化繁荣、保障有力,具有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组织编写、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的《生态安全港建设通则》《生态安全港生态风险因子分类、识别与控制》,是中国首套生态安全港标准,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标准化工作的空白,有效提升了港口核心竞争力,提高了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疫病疫情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山东省威海市坚持“科学用海,产业强海,科技兴海,生态护海”,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形成“北斗七星”创新共同体,即促进政府、产业、大学、研究机构、金融、中介服务、应用七个方面紧密连接,共同发力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山东省青岛市围绕服务全市“蓝色跨越”战略,组织编制了一系列海洋保护规划体系,并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等有机衔接,根据自身的海洋资源与环境状况,优化经济发展布局和资源利用配置,全力打造美丽富饶的“蓝色粮仓”。

  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特色产业模式

  该模式主要依托特色海洋生态资源,扎实推进惠民项目建设,开发生态产品,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推动多样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为同类型区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如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以港口经济带和城市经济带为核心,深度融入港口经济圈,主动对接宁波都市圈,做大、做强、做优临港产业及具有镇海特色的海洋现代服务业集群,推进航运金融集聚区建设,打造航运金融特色品牌。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积极建设港口服务业集聚区,深挖港口资源价值,形成以石化、造船、钢铁、能源、汽车等为重点的临港产业集群。山东省长岛县围绕海洋特色养殖和海洋牧场,形成企业大网箱带动群众小网箱、接力养殖、共同致富的产业链条;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构建海洋生物产业链,依托海洋特色生态资源,开发生态产品,推动多样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广东省珠海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约占国民经济的20%,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已成为珠海海洋经济的新名片;平沙游艇产业区成为国内最大、技术密集度最高、产品档次最高的游艇制造基地;海岛旅游、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成为珠海旅游新龙头。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作为我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海陆门户之一,坚持“边海联动、全域开放”,积极构建“山海边”经济体系,打造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园,推进口岸建设,发展跨境旅游,扩大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两国一城”全域旅游合作。

  全民参与共治共享海洋生态环境模式

  该模式重点培育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理念,以先进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推动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如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专业环保人士、海洋科研工作者和潜水志愿者组成以“潜爱护礁”“潜爱课堂”“潜爱家园”等公益项目为核心的“潜爱大鹏”海洋意识教育传播平台,领跑全国海洋意识教育传播,“潜爱大鹏”荣登“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节目”《直播中国》深圳篇,为民间环保组织参与海洋保护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浙江省象山县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已成功举办24届以“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为主旨的中国开渔节;创立中国蓝色志愿者行动,以实现“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开展各类保护海洋志愿者活动,引导青少年走近海洋、热爱海洋,提高海洋保护意识,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沿海各国广泛响应。广东省惠州市积极打造全国最大的红树林种植基地,鼓励村民参与红树育苗、种植,有效恢复考洲洋生物资源,形成集红树林湿地景观美、古城古村人文美、海洋风光自然美、人与自然和谐美于一体的考洲洋“美丽海湾”,实现红树林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产作业区、科普体验区、旅游配套区以及现状居民生活区六大功能区协调发展。

  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陆域相比,海洋生态保护的力度仍相对薄弱,海洋生态恶化、资源利用率低、海洋产业落后等问题仍然存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仍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结构性短板。

  区域统筹发展不足

  我国滨海地区在区域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仍然面临一些制约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陆海联动机制尚未全面建立,管理范围互有交叉、处理问题相互掣肘的事情偶有发生;陆海统筹的法治基础相对薄弱,区域发展合作和跨区域环境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

  海洋资源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滨海地区经历了一段粗放型发展时期,导致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包括用海需求增加,海洋空间资源趋紧: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退,渔业资源修复和养护压力大;陆源污染物排放威胁近岸海域生态健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

  海洋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我国滨海地区依托独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诸多短板,主要表现为陆海经济链尚未有效建立,产业结构衔接错位较大;海洋产业布局趋同,同质化竞争问题尚存;部分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低端化,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岸线、港口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对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不足,海洋旅游业产值在第三产业中占比不高等。

  陆海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重点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陆海统筹协调推进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建议。

  区域统筹策略

  滨海地区空间范围包括陆、海、空,管理工作涉及多个行政主体、行政单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涉及的过程、机制、关系十分复杂,做好区域统筹可以促进陆海两大系统的优势互补,推动地区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做好区域统筹,一是强化统筹联动,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制度,明确权责,划分好事权和财权,同时促进滨海地区政府部门与周边地区地方政府的协调与合作,建立主动、自愿的长效合作机制。二是完善政策规章,支持、指导、推动建立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条例和规章制度,如海岸带环境保护条例、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保障政府部门在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事务时有章可循。三是强化顶层设计,组织制定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等,着力解决现有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陆海分割、区域分片、上下分离的弊端,构建科学合理的协调发展格局。

  生态保护策略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陆海统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一要划定落实陆海“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出台相应的管控规则和实施细则,完善生态监测、监督管理、评估考核、奖励机制、信息公开等监管办法,确保陆海“三线一单”全面落地实施。二是强化陆海环境治理,创新陆海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以海定陆削减陆源污染,建立陆海一体的环境监测、预警、应急系统。三是陆海联动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保护和提升森林、草地、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面积和质量,开展海岸带整治修复等,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体化治理格局。

  绿色发展策略

  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一系列绿色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滨海地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水青山”“碧海洁滩”和“金山银山”之间螺旋上升式转化路径,一要以提升滨海资源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为着力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二要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城港协调、海岛交互、蓝海经济多业态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滨海经济的特色化、品质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三要充分发挥陆海融合优势,科学利用岸线、滩涂及海洋等资源,积极发展陆海循环经济。四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开放、协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海洋领域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研究,着力突破海洋生物资源高效率综合利用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为接替性能源的规模利用做好技术储备。

  制度保障策略

  陆海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一要从滨海地区独特的实情出发,建立滨海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监管体系、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及社会监督制度等。针对滨海地区森林、淡水、海岛、海洋、景观、湿地、生物等特色资源,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要充分衔接国家层面各类建设指标体系,积极打造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特色考核指标和标准体系。三要凝聚推进陆海统筹滨海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共识,广泛开启众智,探索全民构建共享机制,形成从点到面、从意识到行动、从区域到企业全方位推进陆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文化融合策略

  创新构建深层次的生态文化体系并融入滨海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提升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充分挖掘海洋生态文化、传统文化内涵,抓好海洋文化的交流和推广,积极培育特色海洋文化品牌,打造滨海特色节事活动品牌,发挥海洋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二要积极开展生态产品品质提升策略研究,突出山海自然元素,强调自然、人文与城市的融合,重点从政府、企业角度探索滨海地区生态产品品质提升和增加供给的路径,优化生态产品品质。三要加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建立健全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机制,融合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滨海生态文化体系。

  

  

  摘自《环境保护》2023年09-10期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gongk/gkml/kjxx/kjfz/1092209340110446592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