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应用 > 正文

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专家们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4-07-14 来源: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作者:佚名

    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专家们这样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6月29日,多家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主持下,围绕科技创新引领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科研攻关成果及其涉及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前沿话题展开交流探讨并建言献策。

    探索建立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框架

    “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正是创新中心努力的方向。”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院长、创新中心主任冯文利研究员在会上介绍,该中心探索建立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框架,在集聚内部有关部门科研力量的基础上,与北大以及阿里云分别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方在平台资源、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智能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针对规划技术领域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开展联合攻关。

    基于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使命任务,创新中心启动的一批研发工程已取得阶段性创新成果:基于人工智能地类识别技术应用研究,该中心构建了高精度的设施农用地地类智能识别模型,为设施农用地细化类型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的高效识别工具;融合“三调”耕地数据和光、温、水、土壤、地形、农业生产等数据,采用GAEZ(全球农业生态区划)模型研发我国全域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测算方法;开展全国光伏产业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和风能产业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分析“双碳”目标下如何优化新能源产业和储能产业空间布局;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资产保值增值、资金收益共享、资源保护修复为目标,探索“两山”双向转化路径。

    对此,与会专家学者给予充分肯定,并纷纷针对如何进一步以科技创新引领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展开探讨。部科技发展司司长姚华军提出,科技平台建设要持续聚焦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围绕规划业务技术需求的难点、堵点发力,统筹考虑平台、项目、人才、标准建设,发挥在重点研究方向上的业务优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在双循环格局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合作开展的“中国产业空间与生产力布局”研究,从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出发,提出全球化挑战下产业原材料安全的应对策略,并按照生产力布局规律和产业链关系,探索全国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东中西部人口、资源和经济聚集状况在空间上的错配如何改善?原材料、科技研发、制造等生产力布局各环节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空间统筹?在城市群尺度上如何建构相对独立完整、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国家级制造业中心的布局又该如何确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朱晟君分享交流这项研究中期成果时,抛出了一系列我国生产力布局的现实问题。

    价值链是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构成的,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研究空间尺度上的价值链,分析经济活动中不同环节如何共同创造和实现价值,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这项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放缓的当下,地区价值链和国家价值链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解决产业“集而不群”、产业空间错配等现状问题,应构建“全球—地区—国家—城市群内部”多层级嵌套的价值链体系,形成多中心链条化的空间发展格局,以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区域分工,提升资源在空间上配置效率,促进城市职能在空间尺度上有机组合。而在城市群内部,原先单一的垂直价值链应与水平知识链融合,以双链融合的方式优化城市之间的分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有机产业生态,从而培育有竞争力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苗泽建议,进一步深化产业和生产力布局研究,充分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主体功能定位,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政策创新的可能性,增强国家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能力。

    聚焦本轮规划实施技术难点寻找解决方案

    “产业发展布局最基础的因素是能源,应当在能源安全的大视野下讨论产业布局的问题。”针对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晓兵建议,在现有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区域发展方式、所处阶段特征,在区域发展方式上提供更好的成果,“新能源产业布局研究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方向”。

    “西部决定了我国的水资源和能源状况。”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史培军提出,相关研究对未来要有充分预判,考虑我国生产环境的安全性,在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要重点关注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发展。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蒋文彪认为,相关研究应进一步聚焦国土空间规划工程技术,在智能规划尤其是规划实施评价的技术难点上有更多进展。比如,生产力布局研究与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得更紧密些,且应当更多关注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冯长春建议,在第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完成的时点上,对规划编制开展总结性研究,在技术理论上对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同时从技术的角度以空间布局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延利希望创新中心继续强化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特别是在变更调查方面,为新一轮国土调查作好技术准备,同时结合重点工作研究人工智能广泛参与可能对未来自然资源工作产生的深层次影响。

    以人工智能大模型辅助国土变更调查

    交流会上,以阿里云人工智能(AI)大模型为例,阿里云智能集团自然资源行业线解决方案总经理沈坚,介绍了快速迭代中的国产化大模型在全模态覆盖、推理能力、泛化表现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自然资源领域尤其是国土变更调查工作中的探索应用。

    经过场景筹集、数据准备、技术验证等环节,阿里云大模型在大语言、视觉多模态、科学计算等技术支撑下,在自然资源行业可以覆盖调查监测、规划生产、仿真预测、方案比选、判例审查、城市体检等10类应用场景。例如,规划师做出结构性规划,定出路网、水系、功能分区和指标等,机器即可按照给定的标准规范和风格自动生成方案。沈坚还现场讲解了充分学习知识后的大模型,在自然资源领域担任知识专家、数据助手以及提供视觉理解、遥感解译等服务的实例。

    当前,大模型技术已应用于设施农用地调查中。该项研究基于设施农用地的不同特征,形成牲畜养殖、水产养殖、工厂化作物栽培、附属设施4种细化类型;基于多批次数据,对多模态大模型开展训练增强,实现了AI工具在设施农用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基于AI工具可对外业调查人员拍摄的照片进行智能识别,判断是否为设施农用地地类,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此,苗泽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也可以用于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多学科融合的知识谱系重构,他建议创新中心持续探索大模型的行业应用以适应规划发展的新挑战。

    总体来看,本次交流会上专家们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三点建议:聚焦国家需求、主责主业,面向规划编制、评估、预警、监测全流程中的理论技术难点攻克难题;拓展研究内涵,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助力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抢占创新高地、开展前瞻研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知识+大模型+知识”的实用性工具。


原文链接:https://ghzyj.sh.gov.cn/hyxw/20240709/9a53eaf5413d4c55baa168f576e672e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