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改革“改”出乡村振兴新气象

发布时间:2024-07-20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农村改革蹄疾步稳,乡村振兴气象万千。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安徽省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勇当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排头兵,徐徐铺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改革之花开遍江淮大地

  “又是一个丰收年!”2024年夏收时节,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再次用科技兴农实现了“多种粮、种好粮”的田头心愿:百亩高产攻关示范田里,经省市专家组测产,最好的一块田亩产高达846.84公斤。

  作为活跃在田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徐淙祥的“丰收”离不开近年来深入实施的承包地“三权分置”的助力。“三权分置”即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之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从而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后,大型机械能进场了,良法更容易推广了,种粮效益就提升了。”徐淙祥捧着新麦笑着说。

  作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承包地“三权分置”强化了对农户土地承包权的保护,有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在安徽,土地流转率近年来稳步提升,目前已经突破六成。适度规模经营也助力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数据显示,安徽的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去年粮食增产超过10亿斤。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也是安徽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在安徽最早一批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回忆说,“2015年领证时,我看到‘红本本’上标注了地块面积、划定了四至点,我把地流转出去不要找人担保了,也不怕日后找不见了,放心得很!”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勇当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排头兵,进行一系列实践探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强劲动力。

  “对于农村改革来说,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副处长桑强兵说,“我们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滁州市,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平东林正对栽插后的水稻秧苗增施返青肥,并开展田间除草作业。3台植保无人机、1台自走式植保机正在田间穿梭。

  今年是平东林带队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第4个年头,全程托管农田1.3万亩,涉及4个乡镇9个村。“第一年我们只托管了6700亩地,部分还是单环节托管,如今即便托管上万亩地,除草、防虫等工作也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平东林说。

  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目前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达5.5万个,年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2亿亩次,均位居全国前列。

  行走在江淮大地,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也是一些地方勇于“尝鲜”的方向。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上,安徽在黄山市设立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推动生态产品精准度量、便捷交易、多元变现。改革探索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绿色金融“黄山模式”,推出“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古屋贷”“碳中和挂钩贷”“名茶贷”等一系列绿色信贷产品。

  改革之策助解发展之困

  “我们在这里对村庄进行整体推介,希望能招募到乡村规划运营人才,让乡村活起来。”黄山市黟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副局长程李星桦说。2023年10月底,他带着112个“村落”到上海,开展了一次特殊的招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以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推进乡村建设,这是黟县在发展中受阻而进行的模式探索。“以前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政府的钱投进去了,但没有盘活村庄资产,导致投入越大,后期管理维护费用越高,反而增加了村集体的负担。”程李星桦表示,他们以村庄内闲置农房为突破口,全面摸排空心村、闲置连片农房、生态资源等资产,完成家底登记造册,再依托县“两山转化”数字平台,搭建县乡村三级运营公司,通过村庄挂网招商、集中宣介等方式,招揽人才盘活乡村闲置资源。

  正在黟县西递镇叶村利源自然村开展特色文化村打造的程龙伟告诉记者,他们通过一个月时间摸清了村庄内的自然、文化、人力资源,根据实际确定将利源自然村打造成沉浸式研学旅游村,目前已吸引14名客商租赁该村24栋农房,同时他们流转了120亩农田和34亩荒山茶园,计划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田园综合体项目。

  无论是啃“硬骨头”,还是蹚“深水区”,坚持问题导向,是安徽省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经验。

  在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森林已不再是他们“中看不中用”的自然资源,这得益于林长制改革的推行。

  盛夏的清晨,56岁的杨亭村林长杨江勤照例开车巡看村里的林地。“林长制改革之前,村里人都到山上砍柴去卖,每年冬天山上都是光秃秃的一片。”杨江勤说,不仅如此,杨亭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不少土地、山场闲置,且林地分散,难以产生效益和价值。

  封山育林、不准在山上砍树,只是林长护绿的第一步。杨江勤介绍,为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村里先后引进7家生态农林企业,流转了3000多亩林场,发展采摘农业、康养产业和乡村旅游业。

  曾经的一片荒山上,占地600亩的杨梅园在五六月间吸引了十多万游客前来采摘游玩,平均每天带动20多户当地村民就业;杨梅园附近,几户农家乐和民宿生意火热,森林康养基地一期项目也即将完工。“林长制改革盘活了山场资源,村民在保护森林中感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生活环境和收入提升的同时环保意识也在增强。”杨江勤说。

  金融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活水”之源。如何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一些金融机构正在积极行动。

  在小岗村,村民们对凤阳农村商业银行小岗乡村振兴支行已不再陌生。种粮大户程夕兵是这家银行的常客,2021年以来,已累计贷款120万元,解了资金之“渴”。“买农机、买农资、搞厂房扩建、支付流转费用,种粮大户用钱的地方很多。以前其他银行要找人给我们担保,有时利率还高,现在手续简便多了,利息负担也降低了。”程夕兵深有感触地说。

  凤阳农村商业银行小岗乡村振兴支行行长王帅表示,以前农民融资担保难、利率高、信贷额度低,融资贵、融资难是农村金融的短板。2021年,凤阳农村商业银行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在小岗村围绕乡村振兴领域重点项目,推出“乡村振兴贷”;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出“经营快贷-新农贷”、“兴农e贷”……截至目前,该支行各项贷款余额4.7亿元。

  改革之光照亮振兴新景

  改革释放发展动能,乡村振兴迎来新景。民建中央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赵皖平说,40多年前,小岗村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如今面对许多新问题,改革创新的思维理念再次引领安徽在啃“硬骨头”、蹚“深水区”中推进乡村振兴。

  在亳州市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一大早,村党总支书记戴同阳就忙着分配村民到不同的生产基地务工。近年来,该村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通过细分产业发展、参与社会治理等多种方式,依托村级党组织开展信用户评级。

  “村民支持村里工作,有不少客商愿意到村里发展,目前村里已经聚集起包装厂、藕片场、预制菜厂、西瓜基地等。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的劳务公司每天根据基地用工需求和群众实际,分配村民务工场地。”戴同阳说,“村民收入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壮大,村级党组织的向心力更强了。”

  “回首安徽省近年来的农村改革历程,之所以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主要有四个经验体会,包括主要领导重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试点先行和把牢政策底线。”桑强兵告诉记者,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安徽省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不断增加。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受益者。

  在马鞍山市当涂县塘南镇兴永村,村民庄维亮去年底获得分红收入200元。兴永村党总支书记庄明荣说,2018年该村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通过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并规范资产资源对外发包招租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这几年村里资产盘活了,村民以股民身份每年能获得分红收益。”

  据安徽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统计,2023年,安徽省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共清查核实集体资产2210亿元,通过拓宽资源发包、物业租赁、居间服务、投资入股等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达67.2亿元,开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村达4836个,分红金额达10.8亿元,覆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73万人。

  向农民颁发职称,定向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截至2023年,安徽省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9.4万人,构建完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科技迈上新台阶。

  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禀赋,安徽省多地因地制宜促进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在六安市金寨县,800里的红岭公路犹如一条丝带缠绕在大别山间,既串起了红军广场、大湾村、梅山湖、立夏节起义旧址、斑竹园红色小镇等红色景点,也成为山区茶园发展茶文旅融合的“致富路”。“红绿融合”,为老区迎来八方游客,融出发展的新希望。

  作为闻名全国的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68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4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自2016年的16169元增加到2023年34900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小岗村的发展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改革‘改’来乡村振兴新气象。”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姜刚 水金辰 汪海月)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zwxxi/574341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