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知识 > 正文

马铃薯黑痣病发生情况和防治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4-08-02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一、症状诊断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黑痣病可以为害幼芽、茎基部、匍匐茎及块茎。幼芽染病,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条件适宜可以从腐芽下长出侧芽,形成小苗。茎基部感染,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严重的形成环形病斑,茎基部开裂;地温低、湿度大时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白色菌丝层,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叶片卷曲、坏死,心叶节间较长,有紫红色色素出现,特别严重的会造成立枯或顶部萎蔫,甚至全株死亡;有的茎基部产生气生薯。匍匐茎侵染,匍匐茎上也会形成褐色凹陷斑,有时会产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马铃薯,严重的匍匐茎上会形成菌核,湿度较大时匍匐茎会腐烂断裂。块茎感染表面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黑褐色菌核。

  二、防治指导意见

  (一)农业防治

  1.轮作倒茬。因为菌核可以长期存活在土壤中,所以要采取倒茬种植,最好与小麦、大麦、油菜等作物倒茬,实行3年以上轮作,不能轮作的重病地应进行深耕改土,以减少病害发生。

  2.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种抗病性较强的且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3.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壮苗,采用无病种薯播种。

  4.催芽。将种薯放置于温暖环境中的散射光、通风条件下催芽,可以明显减轻病菌的侵染。

  5.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病情监测,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离种植地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消毒;适时晚播和浅播,以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发育时间,减少病菌的侵染;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低洼地应实行高垄栽培,雨后及时排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二)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播种前可选择氟唑菌苯胺、咯菌腈、甲基硫菌灵、噻呋酰胺等种衣剂拌种。

  2.沟施。可选择嘧菌酯、噻呋酰胺及其复配制剂、唑醚·氟酰胺、嘧菌·噁霉灵等杀菌剂垄沟喷施。

  3.叶面喷施。可选择嘧菌酯、噻呋酰胺及其复配制剂、氟胺·嘧菌酯、唑醚·氟酰胺等杀菌剂喷雾防治。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yw/nszd/hlbe/202407/t20240703_253424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