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知识 > 正文

秋分

发布时间:2024-09-25 来源: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2024年秋分交节时间为9月22日20:43:27,甲辰年八月二十。秋分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秋分和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其含义是,其一,这一节气把90天的秋季分为前后平均两个部分,故曰“分”。《群芳谱》云:“八月中至此而阴阳适中,当秋之半也。”其二,《礼记·月令》云:“是月也,日夜分。”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这一天,由于太阳直射赤道,南北极同时可见太阳,分享着同一个白昼,人们在赤道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而在北纬45度线上,所有物体都和其影子一样高,如果要丈量一个建筑物的高度,丈量其影子的长度就可以了。《礼记·月令》云:“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甬。”古人认为,由于这一天是均衡的,所以在可以统一长度和容量单位,检验用来称重量的秤杆、秤砣是否公平,矫正钧、石、角斗、甬,使其不偏不倚。从温度上看,秋分节气之后,东北、西北、内蒙古地区一般在10℃以下,华北地区10℃-20℃,长江以南地区降至30℃以下。因此,从气温上看,长江以南地区从这一节气起才逐渐进入物候意义上的秋天,即日平均气温22℃以下。

  

  秋分有三侯。“初候,雷始收声。”“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古人认为,雷是由于阳气盛而发出现,秋分节气“阴阳适中”,之后阴气上升,阳气下降,所以打雷的现象就不再出现。《群芳谱》云:“八月阴中,故收声入地,万物随以入也。”秋分之后,不仅雷声不再,万物也随之收敛了。“二候,蛰虫坯户。”坯是细土的意思,“按《礼记》注曰坏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意即秋分到来,寒气日重,蛰居的昆虫开始深藏洞中,并且用细土把洞口封起来,只留一个小口便于通气,以防寒气侵入。“三候,水始涸。”“《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古人认为,水是气产生的,秋冬气短,所以地上之水开始干涸。实际上秋分之后降水量开始减少,蒸发量开始增加,所以江河湖泊中的水量会逐渐减少,一些沼泽地带会处于干涸状态。

  秋分之后,50毫米等雨量线急剧南移至东南沿海,黄河以北地区的降雨量一般下降到25毫米以下,除了海南、台湾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已经结束。这样的气候特点为秋季作物的收获提供了难得的好条件。当前,玉米的机收率均到达了90%以上,如果在收获季节连续阴雨,则机械难以进入田间,影响收获进度。尤其是东北地区,如果阴雨时间过长,田间很快就会结冰,收获就更困难了,这样就会直接影响产量。稻米是中国人主食的当家品种,秋分节气正是长江以南地区中晚稻灌浆、扬花的关键时期,应特别注意灌浆水的管理,收获前一周左右及时断水,以免影响籽粒成熟。如果在这个时期天气阴雨,则可能形成“秋分寒”气候,影响稻谷产量,并进一步影响机械收获。

  秋分之后,正是北方小麦的播种季节。华北地区农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这些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小麦种植时间已经向后推迟,山东、河北的一些地区已经推迟到寒露节气。河南、陕西关中一带的农谚则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小麦种植依次向或推迟一周甚至一个节气。这当然是由于各地的气温不同造成的,各地小麦品种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的:“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大体上指的是河南陕西一带。

  中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俗,秋分祭月由来已久。传说作者为周公的《周礼》就记载了中秋祭月的礼制:“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礼记》云:“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说明先秦时期祭月的礼制。《管子·轻重己》记载:“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天子祀干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埙篪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秦汉及其后各个朝代均沿袭这一习俗。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史记·封禅书》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说的就是汉代祭祀日月的用品,即用牛祭日,用羊和猪祭月。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用于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前往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祭月的风俗逐渐由朝堂扩散到了民间,并且由于秋分当天不一定正处月圆,故民间祭祀逐渐转移到了中秋。《北京岁华记》记载了北京祭月的习俗:“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民谚云:“男不拜月”,民间祭祀一般由女子叩拜,广东祭月时还会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月亮神像。《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大都是民间祭月的遗存。然而,据《春明岁时记》记载:“至望月,于月下设鲜果、月饼、鸡冠花、黄豆枝等物,人家妇女拈香先拜,男子后拜。以妇女为属阴,故祭月以先之,此乃取义之正也。”说明清代男子也拜月,但以女子为先。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女子终于在这天可以扬眉吐气了。

  据宋人陈元靓所著《岁时广记》记载,八月十五还是宋代举行科举考试的日子。“会要:‘太祖乾德四年,始开科举,诏诸州以八月十五日试乡举。’又琐碎录云:‘科举年,中秋必有月。四川以八月十五为省试。’”八月十五真是个好日子。该书还记载这一天万里同阴晴,当然主要是同晴:“使燕录:‘中秋天色,阴晴与夷狄同。’又东坡云:‘故人史生为余言,尝见海贾云:中秋之月,虽相去万里,他日会合相问,阴晴无不同者。’公集中有中秋诗云:‘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一

  苏轼(宋)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
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
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既然说到东坡咏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其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传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的“婵娟”指明月,和“万里同阴晴”是一个意思。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东坡先生(当时还没有东坡这个名号)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作知州。熙宁七年(1074年)12月,苏轼被贬到山东密州任“知密州军州事”。尽管是贬官,也是苏轼第一次做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熙宁九年12月离开,共两年时间,为当地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如灭蝗虫、平匪患、安置弃儿、带领百姓抗旱等,十年后去登州赴任经过密州,老百姓还前来拜谢。当时密州城墙西北处有一废台,苏轼整修后由其弟苏辙依据《老子》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命名为“超然台”并作《超然台赋》。据说,这首《水调歌头》就是在超然台一气呵成的。超然台历经兵火,于1947年被拆。2007年,诸城人在原址附近按原台的三倍比例重建了超然台。现台高10.74米,宽28米,长160米,建筑面积为7000余平方米。台前塑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雕塑,供后人瞻仰。

  中秋作为节日由来已久,并一般出现在秋分前后。《周礼》中已出现“中秋”一词,《新唐书》已明确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代,到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中秋月圆,人们对月神祭祀,祈求月神保佑,期望即将到来的秋收时节风调雨顺,颗粒归仓。古人祭月,无非瓜果牺牲之类,到了元末明初,始吃月饼。传说朱元璋联合各路反元力量准备起义,但官兵搜查的很严,传递信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藏在面饼中,送到各地起义军手中,约定八月十五晚上起义。为了庆祝起义的成功,从那时起人们便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吃面饼。由于不是正餐,饼便做得越发精细,品种也逐渐增加,各地依口味在饼中包入各种馅料,逐渐形成现在的月饼。《燕京岁时记》认为,“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时,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留到除夕食用,不知道是否会变质。

  作为传统节日,中秋节必然伴随着各种神话传说。首先是嫦娥奔月。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者就是射日的英雄。《淮南子》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山海经》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说明当时的环境很恶劣,不仅天上有十个太阳,地上还有各种凶神恶煞为害,百姓的日子真是苦极了。幸亏有了后羿,把十个太阳中的九个射了下来(幸好留下一个),把各路凶神消灭掉,才造就了朗朗乾坤。这样的大英雄理应娶一位大美女为妻。据《淮南子外八篇》记载,后羿在山中狩猎,在桂树下遇到嫦娥(姮娥),二人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羿向西王母讨得两颗不死之药,本来是要和嫦娥一人一颗,长生不老,神仙眷属的,但奇怪的是嫦娥偏偏自己偷着吃了,独自成仙飞向月宫。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的注解中写道:"姮娥,羿妻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月精即蟾蜍,为月亮之神。故在道教传说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唐人李商隐曾有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推测嫦娥万年寂寞,应该后悔自己的举动,颇有点“子非鱼”的意味。其实,我们和神仙差着境界呐,哪里能够理解他(她)们的生活状态!

  另有一种说法是,后羿射日成名后,很多青年人慕名前来学艺,其中有一人名为蓬蒙的不屑之徒乘后羿外出前来偷盗不死之药,嫦娥无力护药,只要吞下而奔月。后羿无法追赶,只好每当月圆之夜摆上嫦娥爱吃的食品,二人遥遥相望(眼力够棒),借月光寄托相思之情。后来发展为民间祭月的习俗,祭品也演变为月饼。这一传说还是很感人的。据此有人说后羿和嫦娥开创了中国一夫一妻制的先河,真是胡说八道。位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农民,很多人连一妻都娶不到,能够娶到一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需要什么人为他们开先河?还有一种传说就是后羿与河伯的妻子偷情,嫦娥气不过,自己吃了仙药飞向月宫。不管是哪种传说,总之我们在月圆之夜看到月亮上的人影就是嫦娥。为了给嫦娥排解寂寞,人们又给她安排了一只玉兔。为了避免玉兔寂寞,又给它安排了职业——捣药。在《西游记》里,玉兔精使用的兵器就是捣药杵。

  道教中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吴刚的人成天醉心修道,无暇顾家,以致炎帝的孙子伯陵与其妻私通,吴刚回家后一气之下杀死了伯陵,神通广大的炎帝便惩罚吴刚,把他发配到月亮上面,让他砍伐桂树,砍倒了就能回到地面。而月宫中的桂树高达五百丈,随砍随合,永无砍断之日。于是,吴刚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在砍桂树。中秋月明之夜,我们看到月亮上面的树影,应该就是桂树了。砍了上万年了,吴刚遇到过嫦娥吗?

  在北京、天津一带,还有在祭月时祭祀“兔儿爷”的习俗。传说古时老北京城突然闹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有病人,世上的药物都不管用。这时,嫦娥把身边的玉兔派下来帮助人们治病(玉兔万年捣药终于有了用途)。于是,北京一带的人们感恩玉兔,每到八月十五祭月的时候,家家都要同时供奉玉兔,并逐渐亲切的称之为“兔儿爷”。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春明岁时琐记》记载:“而日间市中,以土塑兔儿像,有顶盔、束甲如将军者,有短衫、担物如小贩者,有坐立、起舞如饮酒燕乐者;大至数尺、小不及寸,名目、形相皆不胜数,与彩画、土质人马之类,罗列高架而卖之,以娱小儿,号为兔儿爷。”人们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样,并且在脑袋上插着一根野鸡翎。于是,老北京就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兔儿爷”的翎子——独挑。后来,兔儿爷又逐渐演化为京剧舞台上各类英雄的各种形象。据记载,兔儿爷作为祭祀的对象,主要在明代,清代以后,则主要作物儿童在中秋节的玩具。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兔儿爷有记载:“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大概是担心兔儿爷单身寂寞,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兔儿爷的身边又出现了“兔儿奶”,或称“兔奶奶”,形象活泼可爱,两只兔子夫唱妇随,很受儿童喜欢。到了现代,兔儿爷和兔儿奶的形象也在发生变化,即除了传统形象外,也出现了身穿现代服装兔儿夫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基本自秋分节气起,全国各地的“三秋”大忙季节就开始了,丰收在望,各个民族都在这个期间举办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如畲族等民族选择在农历八月十五举办庆祝活动,有的民族在农历十月初十。2018年9月21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表示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又有丰收在望共同庆祝的含义,当然也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

  在秋分节气里,天气干燥,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预防风寒。当然也要适当进行耐寒锻炼,即常说的“秋冻”。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还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比如:登山、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适当的冷水锻炼对预防感冒和支气管炎也有一定效果如用冷水洗脸、洗脚、浴鼻,身体健壮的人还可洗冷水浴等。当然,早晨在外面晨练时要注意根据户外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到身体发热后,才可脱下。

  秋季养生,应以收为主,多吃应季蔬菜。一些地方在秋分时节有“吃秋菜”的习俗,即在野外采摘一种叫做野苋菜的蔬菜,可炒着吃,也可以和鱼片一起“滚汤”食用,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民谣云:“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小,平安健康”。反映的就是吃应季蔬菜对于健康的作用。秋分时节,天气转凉,要注意阴阳平衡、营养均衡。要少吃味厚滋腻之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适当吃一些蒸或煮的红薯对身体是有益的。正餐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汤类或者粥类。如乌鸡糯米粥可滋阴壮阳、养气补气;西红柿豆腐鱼丸汤具有清润生津之功效,适用于咽干、口渴,胃津不足;莲藕汁加蜂蜜可健脾消食、生津止渴;香蕉粥可用于滑肠通便、润肺止咳。秋分时节,多喝一些温性的红茶是有益的。

  秋分时节,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色宜人,诗人们自然会诗性大发,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奇怪的是,这些诗作大多悲天悯人,常生思念之情。在诗仙李白的笔下,“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秋风涤荡,落叶聚散,寒鸦惊恐。苏轼的月圆之夜更加思念亲人。而陆游在秋分后居然顿感凄冷。真是多事之秋。

  

  

  秋分后顿凄冷有感

  陆游(宋)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怀潘鄮屋

  陈允平(宋)

  洛阳才解佩,过眼忽秋分。

  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云。

  雁烟迷晓树,虫露湿香芹。

  满纸相思字,临风欲寄君。


  秋分日偶成

  洪炎(宋)

  洪崖山下一臞儒,

  碧玉岩边抱病夫。

  永日翛然无复事,

  人欺憔悴鬼揶揄。


  无言师还道院求诗

  赵师秀(宋)

  师已无言矣,今吾何所云。

  惟知佛照子,曾管雁山云。

  天下閒为宝,人间热似焚。

  筠州郡斋近,安坐过秋分。


  以湖州酥秀州木犀面油太和石本观音像送莫万安三首其二

  赵蕃(宋)

  天教桂蕊擅秋分,

  只道非秋无复存。

  底事兰开梅落际,

  忽于膏饰见追魂。


  次韵吴仲退见贻(戊寅)其二

  徐瑞(宋)

  天秋分袂后,扰扰似年时。

  竟负梅花约,空哦春树诗。

  断崖粘冻雪,碎石漾流嘶。

  怅望湾头路,扁舟乐泳思。


  又中秋分韵得处字

  高斯得(宋)

  西风涤残{俟左换火},

  秋水静如滤。

  客心悲未央,感兹年芳去。

  聊携池上酌,相与豁烦虑。

  我殽楚以陈,曾未举前箸。

  延首视太清,飞娥已来御。

  屏翳虽放纷,不敢捩眼觑。

  清辉岂不佳,祇益畸人苦。

  故乡值良辰,辄与亲昵醵。

  转蓬随天风,异县不可据。

  明年看清光,那知又何处。


  秋分后十日得暴雨

  曹彦约(宋)

  负固骄阳不忍回,

  执迷凉意误惊猜。

  倾盆雨势疑飞瀑,

  揭地风声敌迅雷。

  阶下决明添意气,

  庭前甘菊剩胚胎。

  可怜岁事今如此,

  麦垄蔬畦尚可培。


  中秋日宾兴宴

  黄裳(宋)

  九十秋分今夜景,

  银色界中秋意静。

  献贤时入帝王州,

  鼓瑟筵开山水境。

  西风劲,衫袖冷。

  遥度天香到酒边,

  中有醉翁吹复醒。

  徘徊态,淩乱影。

  急须行乐慰劳生,

  相得相忘无食顷。

  姮娥信,诸生听。

  一年人爱此回圆,

  十分仙桂都开尽。

  自有清光随我身,

  游宝蜡何须秉。

  明年谁是夺标人,

  史君推毂今何幸。


  送僧归金山寺

  马戴(唐)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中秋对月

  李频(唐)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夜喜贺兰三见访

  贾岛(唐)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晚晴

  杜甫(唐)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

  强至(宋)

  金气才分向此朝,

  天清林叶拟辞条。

  三秋半去吟蛩逼,

  百感中来醖蚁消。

  候早初逢旬甫浃,

  月圆前距望非遥。

  如今昼夜均长短,

  占录无劳史姓谯。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

  强至(宋)

  金气才分向此朝,

  天清林叶拟辞条。

  三秋半去吟蛩逼,

  百感中来醖蚁消。

  候早初逢旬甫浃,

  月圆前距望非遥。

  如今昼夜均长短,

  占录无劳史姓谯。


  水调歌头

  牟巘(宋)

  叔父茅封贵,先帝棣华亲。

  平生为善最乐,夙德宛天人。

  玉叶金枝方茂,瑶沼丹壶如画,

  光景镇长新。

  五福一日寿,万象总皆春。

  正秋分,记初度,绂缠麟。

  传宣来自绛阙,瑞采蔚轮囷。

  乐有钧天九奏,尊有仙家九酝,

  翠釜紫驼珍。

  笑把南山指,还以祝严宸。


  摇捱遍/采莲令

  史浩(宋)

  南邻幄丹宫,赤伏显符记。

  朱陵曜绮绣,箕翼炯、瑞光腾起。

  每岁秋分老人见,

  表皇家、袭庆迎祺。

  天子当膺,无疆万岁。

  北窥玄冥,魁杓拥佳气。

  长拱极、终古无移。

  论南北东西。

  相直何啻千万里。

  信难计。


  点绛唇

  谢逸(宋)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

  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秋风词

  李白(唐)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

  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

  何如当初莫相识。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唐)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有关秋分节气的农谚自然也不少。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适时种麦年年收,过早过迟有闪失,

  先种淤地后种沙,七天出苗正合适。

  晚秋作物继续管,随熟随收不能迟。

  棉花进入中喷花,四至六天一次拾,

  中喷棉花质量好,单存留种正适时。

  菠菜小葱要种上,白菜浇水把肥施,

  冬暖大棚膜罩好,种植黄瓜西红柿。

  青贮秸秆继续搞,牲畜配种机莫失。

  养鱼饵料不能减,莲藕采收推上市。

  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二、八月,昼夜平。

  八月十五雨一场,正月十五雪花扬。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

  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

  勿过急,勿过迟,秋分种麦正适宜。

  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

  适时种麦年年收,种得晚了碰年头。

  早谷晚麦,十年九害。

  麦子早下种,十年九收成。

  早黍晚麦不归家,种麦“早”字要狠抓。

  麦种八月土,不种九月墒。

  适时早播老经验,适时晚播也增产,看种看地又看天,“适时”二字要把关。

  肥少旱田,适早保险;肥足能灌,酌情播晚。

  过早温高苗猛窜,病重虫咬苗难全;过晚很难保穗足,管理再好难高产。

  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后十天不晚。

  淤土秋分前十天不早,沙土秋分后十天不晚。

  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迎霜种的夹河滩。

  淤种秋分,沙种寒。

  淤地种好麦,明年豆更强。

  秋分到寒露,种麦不延误。

  白露秋分菜,秋分寒露麦。

  分前种高山,分后种平川。

  麻黄种麦,麦黄种麻。

  种麦泥窝窝,来年吃白馍。

  种麦泥流流,来年吃馒头。

  要吃面,泥里拌。

  要吃馍,泥里拖。

  种泥不种水,种水种不归。

  犁沟种不如贴茬耩,贴茬耩不如犁铧响。

  得种就得收。

  麦收八、十、三场雨。

  八月有雨好种田,十月有雨麦墩盘,来年三月透地雨,穗足粒多保丰产。

  瓜茬种上麦,馍馍吃不败。

  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

  谷耩浅,麦耩深,芝麻只要隐住身。

  二指浅,四指闷,种麦三指正当心。

  二指浅,四指深,三指准。

  中指二纹,不用问人。

  两三厘米浅,六七厘米深,四五厘米准。

  麦种晒和扬,粒实出苗壮。

  扬一扬,秕粒剔除种子强。

  麦种用水漂,瘪粒能除掉。

  药剂拌种,防治病虫。

  发芽试验早做好,下种数量可参考。

  小麦精量播种机,深浅宽窄能调剂,下种均匀省良种,苗子出来壮又齐。

  稀豆稠麦,收不会坏。

  稀麦稠豆,没啥来头。

  麦稀两手空,稠麦好收成。

  早麦要稀,晚麦要密。

  七宿麦子八宿谷,十二宿上看秫秫。

  麦出七,豆(春)出五,高粱十天才出土。

  豆三(夏)麦六菜(秋菜)一宿。

  麦子不出芽,猛使砘子压。

  秋分稻见黄,大风要提防。

  晚稻蒂子松,经不起一阵风。

  稻黄一月,麦黄一夜。

  秋分收春豆。

  豆收旁秸麦收齐。

  荞麦四个一十八,七十二天就归家。

  青十八,红十八,白十八,黑十八,七十二天收回家。

  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

  秋分棉花白茫茫。

  秋分不着“喷”(拾第一次花),到老瞎胡混。

  时到中喷花,留种莫拖拉。

  棉种留中喷。

  中喷花,大把抓,留种顶呱呱。

  要想来年长好棉,中喷花要田间选。

  种棉不选种,必定减收成。

  一要质,二要量,田间选种不上当。

  一年纯,二年杂,三年就退化。

  一年纯,二年杂,三年四年不像啥。

  棉花要摘好,不能满地跑。

  棉花要摘多,一棵挨一棵。

  大兜上缝小兜,好坏棉花分开收。

  拾时大掺,回来再捡。

  要想棉花卖上价,拾花莫要揪疙瘩。

  早割豆,午拾花,摊开布单砍芝麻。

  僵固瓣,眼睫毛,全部摘净效益高。

  勤拾花,不留羊尾巴。

  精收细摘,朵絮归仓。

  拾不完的棉花,抖不尽的芝麻。

  天气要变,摘花莫慢。

  棉花不入垛,收成不敢说。

  一年辛勤盼个秋,棉花拾净才说收。

  地里看年景,棉垛看收成。

  如若地里丢,丰产没丰收。

  该收不收,必定得丢。

  不怕不丰收,就怕手下丢。

  公路上晒花最不妥,妨碍交通易着火。

  砘子响,地瓜萝卜长。

  秋分种,立冬盖,来年清明吃菠菜。

  秋分种小葱,盖肥在立冬。

  生姜老的辣,甘蔗老的甜。

  姜越老越辣,藕越老越粉。

  葱辣眼,蒜辣心,芥茉辣着鼻子亲。

  葱辣鼻,蒜辣心,辣椒辣嘴唇。

  天旱香瓜甜,枣子结得圆。

  涝栗旱枣,吃了叫好。

  旱枣子,涝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八月中秋正卸梨。

  梨行卸了梨,柿子红了皮。

  苹果栗子为上果,乌枣李子更值钱。

  秋分牲口忙,运耕耙耢耩。

  膘要肥,体要壮,耕耙拉运才顶戗。

  饥无劲,饱无劲,不饥不饱才有劲。

  宁拉十步远,不拉一步喘。

  马是拉欢不拉窝,骡是能拉又能坐。

  骡怕前沉,牛怕后沉。

  压牛吊马撅搭骡。

  先松后紧,越使越稳。

  人方便,牛下肩。

  冬不揭鞍,夏不去衔。

  秋分天晴必久旱。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秋分有雨,寒露有冷。

  秋分有雨来年丰。

  秋分有雨寒露凉。(湘)

  秋分有雨天不干。(湘)

  秋分北风多寒冷。(湘)

  秋分秋分,雨水纷纷。(冀)

  秋分冷雨来春早。(冀)

  秋分以后雪连天。(冀)

  秋分出雾,三九前有雪。(冀)

  秋分冷得怪,三伏天气坏。(冀)

  秋分东风来年旱。(冀)

  秋分前后偏北风多,主霜早。(冀)

  秋分有雨来年丰。(苏)

  秋分前后必有雨。(辽)

  秋分前后有风霜。(内蒙古)

  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多。(晋)

  秋分夜冷天气旱。(桂)

  秋分节日后,青蛙仍在叫,秋末还有大雨到。(鲁)

  秋分西北风,来年早春多阴雨。(桂)

  秋分西北风,冬天多雨雪。(苏)

  秋分西北风,下年多雨。(皖)

  秋分刮北风,腊月雨水多。(皖)

  秋分过后必有风。(内蒙古)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kpxc0525/20240922/98517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