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市场 > 正文

标准化技术体系让黑土持续焕新

发布时间:2024-10-14 来源: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秋收前每天都去自家地头溜达一圈是海伦市小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海军每年的“保留节目”,通过查看作物长势,推算下霜时间,随时准备农机下地收获。

  今年,杨海军的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种植了1200多亩玉米和大豆,连年丰产丰收给了他十足的信心,而这份信心来源于被他挂在嘴边的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

  啥叫“龙江模式”?杨海军听了记者的问话后笑着掏出手机点开一张照片:画面中,杨海军站在一片翠绿的玉米地中间,右侧的玉米植株与他个头平齐,而左侧的玉米植株堪堪及腰。

  “按理说相邻地块的玉米长势差别不会如此大,但是我在右边的地块通过多年的秋整地将秸秆粉碎后还田,秸秆自然腐烂成了天然有机肥,再加上合理轮作、精心田间管理,庄稼肯定长得好。”别看杨海军现在说得头头是道,曾几何时,他也为黑土地肥力下降伤透了脑筋。

  “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这是过去的黑土地。由于过度耕作,原来松软的黑土地变得板结、不吃水,粮食种在地里就像进入‘闷罐’。”杨海军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2004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韩晓增找到了杨海军,由此开启了双方长达20年的黑土地保护利用合作试验。在韩晓增眼中,长期处在传统耕作模式下的黑土地像一个亚健康的小伙子:“干了很多活,消耗了大量体力,却好几天没吃饭,身体有点吃不消,面黄肌瘦。”

  既然黑土地“病了”,那就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韩晓增团队摸索出一套“药方”——肥沃耕层构建技术,通过秋整地将玉米秸秆粉碎后深混还田,在打破犁底层的同时,起到梯次加深耕作层、厚沃增肥的效果。同时配合玉米大豆高效轮作,杨海军的300亩玉米每亩增产81.6公斤,300亩大豆每亩增产18公斤。而杨海军仅仅是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2021年,韩晓增基于自身多年研究和对团队研究成果的凝练,首次提出创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

  韩晓增介绍,“龙江模式”由四个模式组成:适用松嫩平原中东部和三江平原草甸土区的秸秆翻埋还田——黑土层保育模式;针对风蚀水蚀土壤、薄层黑土、暗棕壤等中低产田的秸秆碎混还田——黑土层培育模式;针对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盐碱等问题的四免一松保护性耕作模式;针对坡耕地排水水流落差大、能量高特征的坡耕地蓄排一体化控蚀培肥模式。

  “耕地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龙江模式’还需各方合力,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久久为功。”如今,韩晓增将科研接力棒交接给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邹文秀,“龙江模式”得到持续地焕新迭代。

  邹文秀团队针对松嫩平原北部低温冷凉、土壤质地黏重,限制作物播种和出苗的关键问题建立了标准化示范区,提出完善的“龙江模式”标准化技术体系,入选我省主推技术,在39个重点县推广应用。此外东北黑土区有机物料深混还田构建肥沃耕层技术还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如今,标准化示范区内耕作层厚度稳定在33厘米,春季土壤温度提高0.5℃~1℃,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2%,作物增产10%以上。”邹文秀介绍,过去一年,团队已编制“龙江模式”适宜性评价技术规程,完成区域适宜性评价,形成政府主导、示范区支撑、全社会参与的推广机制,全面服务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记者 梁金池)


原文链接:http://nynct.hlj.gov.cn/nynct/c115379/202410/c00_3177564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