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内参!
土地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筑梦沃野,和美乡村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4-10-21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近年来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履铿锵有力。

  今年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第4年。

  从江南丘陵到皖北平原,从大别山区到长江沿岸,一项项帮扶政策守牢底线任务,一个个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一处处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在江淮大地上徐徐展开。

  精准有力,守牢底线不放松

  多年之前,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村民们或许难以想象,今日之大湾,环山公路蜿蜒盘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庄成了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破颈”,这是昔日山沟沟里的真实写照。

  不过,曾经闹心的山乡环境如今已变成好山好水,脱贫后的深山远村里,处处是笑脸。

  “以前哪能想到现在的生活这么好,我是大湾村发展变化的受益者。”大湾村“喜来山庄”店主闵玲告诉记者,如今,她的农家乐已有15个房间30个床位,同时餐饮还能摆30多桌,并和省内外几十家旅行社达成了合作关系,生意越来越红火。

  2018年,大湾村实现贫困村出列,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如今,大湾村走上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道路,去年旅游接待量超5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7000万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阔步迈上乡村振兴道路,大湾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2016年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240多万元。

  大湾村的“美丽蝶变”,是安徽脱贫地区翻天覆地变化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安徽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过渡期以来,在国家开展的有效衔接考核中,安徽连续3年取得“好”的等次。

  安徽坚持全面推进网格监测、数据比对、动态管理、精准帮扶和风险防范“五个常态化”,落实兜底式帮扶和开发式帮扶相结合,近七成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

  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安徽突出产业就业帮扶,注重“志智”双扶,做好做活“土特产”文章,纵深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脱贫地区新风扑面而来。

  时刻不忘革命老区,持续加大大别山、皖北、沿淮等重点区域支持力度,推动各类帮扶资源向乡村一线聚合。全省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33.8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78.8万元。

  增收致富,乡村产业动能强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石关乡,海拔较高,夏季平均气温约25摄氏度。夏季避暑,冬季滑雪,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凉”而来,也带动了当地民宿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户民宅,两方院落;一半生活,一半经营。在石关乡马畈村,按照一楼住村民、二楼住旅客的“一宅两院”民宿模式,对村民空闲房屋进行改造,农房变客房、农民变管家,盘活了农村空闲住宅资源,也拓展了村民的收入渠道。

  “据测算,项目以租金和分红的形式,每年可为村民增收5万多元。”民宿管家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安徽着力壮大农业全产业链,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大粮仓、大肉库、大厨房”。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之一,安徽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6%的粮食。今年夏粮总产351.86亿斤、居全国第3位。

  锚定“多种粮、种好粮”目标,安徽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坚持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推动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显著跃升、粮食生产条件显著提升、粮食产业效益显著攀升。

  安徽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进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去年全产业链产值达1.2万亿元。建设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高位推动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等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去年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2445亿元。

  立足资源禀赋,淮南牛肉汤、徽州臭鳜鱼、霍邱鹅肝等“土特产”,充满地域特色、乡土气息的农产品滋润亿万“舌尖”。酥梨、徽茶、江淮小龙虾、亳州中药材,一个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此外,安徽还加快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建全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安徽各地持之以恒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去年,安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同比增长8%。

  徽风皖韵,绘制乡村新画卷

  在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南溪南村,远处青山环绕,村前绿树成荫,田园菜蔬茂盛。

  这个距离城区仅6公里的小村子,不仅是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还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有小作坊示范加工区和丰富的豆制品。

  近年来,南溪南村深度挖掘乡村特色,乡村建设持续用力。结合“豆腐村”的特色历史文化,定制“白豆腐美人”“豆腐干将军”等豆腐家族卡通人物,将多种艺术装置和特色元素自然融入村中道路和古屋老墙,重塑南溪南村乡村风貌肌理。此外,村集体还租赁了村内一些闲置房屋,引进第三方运营团队,围绕豆腐村的主题,共同打造了南溪南“食尚街”豆腐特色文化美食项目。

  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把农村建设得美好,农民群众才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安徽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2012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迭代升级,于去年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2027年,建设精品示范村1000个以上、省级中心村1万个以上。

  截至目前,安徽已建和在建精品示范村411个,其中今年新建211个;已建和在建省级中心村9083个,其中今年新建850个。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以环境“高颜值”提升农民“幸福值”。截至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环卫市场化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1.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5.8%,较“十三五”末提高22个百分点。

  统筹推进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活“便利度”提升群众“满意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5G和快递服务网点在行政村实现基本全覆盖。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安徽的广袤田野上,一个个乡村正在蝶变。

  (许昊杰)


原文链接:https://nync.ah.gov.cn/snzx/zwxxi/575505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内参 td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